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文范文

 > 

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意思

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意思

2024-01-20 13:55:26 1444浏览

题目中问到的这句诗出自南宋时期诗人林升所作的《题临安邸》,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构思巧妙,语言生动,措词精当,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极尽讽刺意味。

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意思

“山外青山楼外楼”意思是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山外青山楼外楼”表达了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该诗句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临安:现在浙江杭州市,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建都于临安。

邸(dǐ):旅店。

西湖:杭州的著名风景区。

几时休:什么时候休止。

熏(xūn):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直:简直。

汴州: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作品简介

《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是一首时政讽刺诗,说的是诗人在杭州生活时,看到眼前一派莺歌燕舞的景象,心里想到的却是北方的大片国土都让金国占去了,可眼下统治者却不思进取,不想收复河山,一味在杭州饮酒作乐。所以,整首诗里诗人的内心世界是充满着怨恨和愤怒的。

山外青山楼外楼赏析

这一首古诗就写于公元1126年,当时北宋刚刚灭亡,宋高宗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即位。虽然遭受了北宋王朝灭亡的“靖康耻”,但是南宋的统治者依然不思进取,只顾着享乐。这首古诗就是描绘当时的这种场景,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愤懑之情。

诗歌一上来就是诗人的质问。“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确实非常适合做一个京城,更何况此地还有美丽的西湖。但是如此美丽的西湖,是让你们专心享乐的吗?诗人运用了反问的语气,点出了西湖旁边的轻歌曼舞无休无止。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就是更加深刻地批判了。“汴州”就是指的北宋国都开封,“暖风熏得游人醉”,说明这里的达官贵人都在这里尽情享受生活,把这里当成了北宋的国都汴京。

实际上他所讽刺的不仅仅是南宋朝廷,也蕴含了对北宋王朝的批判。试想一下,如果北宋王朝的国都不是如此这般的轻歌曼舞,能那么轻易的灭亡吗?只可惜南宋王朝继承了北宋王朝的衣钵,同样的享乐生活,不思进取,这样的王朝能有希望吗?

西湖的春天向来是最为美丽的,也吸引了诸多的游人。但是当统治者在这里纵情享乐不思进取的时候,西湖这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批判的意象所在。

就如同杜牧笔下的《泊秦淮》,秦淮之地本来轻歌曼舞,是富丽堂皇之地。但是由于达官贵人纸醉金迷,让那些“商女”“唱后庭花”,就必然是要批判的了。

写作背景

这下这首诗的人就是林升(生卒大概是1123~1189),南宋人,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

八百多年前的中原大地上,由于外族势力的侵入,让当时北宋的首都汴州(今开封)战火纷飞,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人俘虏,只有赵构带领一批官员逃到了江南,在临安(今杭州)称帝,历史上称之为南宋。

这个江南的小朝廷没有居安思危,反而是乐不思蜀。朝廷的权贵们在江南广罗美女供他们享乐,早已经把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弃之脑后。

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重整河山、还于旧都,只求偏居一隅、纵情享乐。政治上极度腐败,权贵们一味地纵情声色、寻欢作乐。朝廷内奸佞当道,对外卑躬屈膝,对内打击迫害爱国将领岳飞等人,一时间南宋社会乌烟瘴气、民怨沸腾,到处都是怨声载道。

诗人就是在这种黑暗的社会环境之下创作的这首诗,据说当时诗人是用毛笔把此诗写在了临安(杭州市)旅馆的一面墙上,它是一种“墙头诗”,疑原无题,《题临安邸》应为后人所加上去的。

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深远,被后人广为传颂,并很早就收录于小学课本当中。作者只用了一首诗便让他流芳百世,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的魅力之大、影响之深远。

诗人简介

林升,字梦屏,温州平阳人,约生活于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平不详。据《西湖游览志馀》卷二说:“绍兴、淳熙间,颇称康裕。君相纵逸,耽乐湖山,无复新亭之泪。士人林升者,题一绝于旅邸云云。”清乾隆五十五年编纂的《东瓯诗存》也收录了《题临安邸》诗。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此时的当政者以自身利益出发,不愿北伐,丧失了收复大好河山决心信心,只求苟且偏安,大肆歌舞享乐。

那是1000多年前的都城临安一个傍晚,忧郁的林升在繁华街道行走着,大街两旁灯红酒绿的歌舞娱乐场所传出靡靡之音。联想起国家大半的山河被金人占据着,人们过着流离颠沛的生活……林升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绪,一回到馆社,便挥笔在墙上写了一首诗,这就是那首流传度极高的《题临安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