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什么季节
说起仲夏,人们又不由得想到火热的太阳,葱茏的树木,豪放的暴雨……然而,词人这首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却展现了仲夏之夜这一夏天温柔的一面。这是辛弃疾在江西闲居时,晚间经过黄沙岭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写下的一首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什么季节
夏季。这首诗的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即点出了写的是夏季,因为只有在夏季才会有蝉这种生物。
夏日,对很多人而言,第一反应便是炎热,但是对辛弃疾而言,感受到的不是这些,而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明月、蝉鸣和稻花香。大暑时节,我们不妨跟随辛弃疾的脚步,感受乡间最美的风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的故事。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双调五十字,平仄两协。后阕字句作法与前阕相同。
黄沙道:指的是从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 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忽见:忽然出现。见,同“现”,显现,出现。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鉴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唐·王维有“月出惊山鸟”,北宋·苏轼有“明月惊鹊未安枝”,“明月”多指月圆之时,“别枝”指斜枝。“明月”“别枝”相隔更近,此处倒置,原为“别枝明月”,指月上枝头,而非鹊在别枝。同样“清风半夜”,当为“半夜清风”。栖鸟感月而惊飞(所见),夏蝉感风而鸣叫(所听)。以此为引,下句则转至人之所感。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水稻抽穗开花一般在仲夏,稻花香是不足以预兆丰年的,其因在“蛙声一片”。“一片”形容声音连绵成片状,此起彼伏,突显其多。而蛙的多寡则可用于预判。“说”在此处为“讨论”。这是词人与同伴夜行道上,感蛙声不断而说丰年。上阕从鸟蝉到人,各有所感。受下阙压制,上阕是指词人初入仕途时的激情满怀。“丰年”隐喻国运昌盛。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月明所以星稀,此处也有倒置,原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黄沙道是不短的距离,大约有40余里,上阕是出行时村道所见,路旁均为田地。此句则是路至中途,道经荒野,出行时的兴奋、愉悦逐渐被孤独、冷清所取代。传统解读均认为此词表达的是田园风光,其实主题是“黄沙道中”,词人是将旅途隐喻为人生之途。辛弃疾曾一度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长达二十年,后重被起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旧时”一词辛酸,指旅途终了,终见人烟,隐喻重回官场。“茅店社林”隐喻朝廷,“溪桥”隐喻重返朝堂之机遇。“忽”指出乎意料,在几近绝望中的意外。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古代文人于大器晚成,偏偏又充满传奇色彩。辛弃疾,一个充满豪放派风采的南宋词人,他的词作豪迈奔放、富有感染力。他的人生却是一段坎坷艰辛的旅程。其父早逝,使他与母相依为命。尽管生活陷入困境,但从小聪颖的他热爱读书、倾听故事,尤其是那些古代英雄的故事,激发了他内心的豪情壮志。
18岁,他参加科举考试未果,却不气馁,开始四处游历,渴望拓展视野、积累知识。加入起义军,成为一名军官,表现出色,协助打败敌人。失败之后被俘,他却不屈不挠,成功逃脱,回到南宋。开始他的仕途生涯,虽历任官职但因思想不合朝廷,官位始终不高。
面对政治挫折,他放眼祖国,心系国家,创作了大量词作,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自信与勇气。他的词作被誉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品,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成为文化精髓。
这段传奇一生被呈现在书籍《豪放词侠辛弃疾》中。此书不仅介绍了辛弃疾的一生和他的词作,也深刻描绘了中国历史与文化。通过书中的叙述,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历史,还能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