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故事梗概
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是海伦·凯勒。”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自传体散文的形式,真实记录了海伦·凯勒这位聋盲女性丰富、生动而伟大的一生。前半部分主要描写了海伦变成视听障人士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则描述了海伦的求学生涯。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故事梗概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一本非常励志的小说。讲述了海伦·凯勒,在她出生的第19个月,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病夺走了她的视力和听力,使他变成了盲聋人。而这如果是发生在一般人身上,失去了视力和听力,不仅是一种巨大的打击,而且还会面临是否有勇气活下去。但海伦·凯勒,并没有因此而自卑、放弃,而是靠她那种毅力和意志,努力去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成就。
本书通过介绍海伦·凯勒,一个盲聋人,面对生活的不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积极的面对它,幸福、乐观的活下去。如果她能获得光明,那她第一个想见到细心照顾她很多年的安妮·沙莉文小姐,可见他是多么富有感恩的心啊!其次,在她上大学的时候,因为是残疾人,在繁重的功课中显得很吃力,但在老师的帮助,和她自己的努力,最后以优异的成绩成功毕业,含精通五国语言。可见她多么好学啊!
“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将惨遭到失明的灾难”这是海伦·凯勒在书的结尾写给每一位读者的话,她想告诉我们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以后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积极、乐观的去面对它。
文章赏析:
文章的开头就非常震撼人心:“如果给我三天光明,我将做出怎样的事情呢?”这句话直接引领我们进入文章的主题:光明。作者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作者描绘了自己被黑暗笼罩的状况,她对于世界的感知仅限于触觉、嗅觉和味觉,然而,当作者在水泉旁边接触到了“水”的感觉时,她开始产生了对于“光明”的向往和祈求,“水”的感觉不仅代表了作者对于视觉的渴望,也象征着她对于生命的渴求。
接下来文章详细地描述了作者对于光明的憧憬,作者想象如果有三天光明,她会怎样。如果有了光明,她会看见春天的美丽、听到鸟儿的歌唱、感受阳光的温暖,作者会用眼睛看世界、看自己的亲人朋友、看美好的景色、看动物和植物、看书写文章,从而感受身体、心灵上的自由和快乐。作者还想到了自己的朋友、狗和小鸟们,也能够看到它们的样子,可以更好地与它们交流和沟通,这些都是视障人士无法享受的。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于黑暗的恐惧,她深刻地意识到光明的存在是以黑暗为前提的,黑暗像是一座无形的墙,让她无法突破自己的局限。
然而,作者并没有选择沉沦于自己的局限和苦难之中,而是用自己顽强的斗争精神去克服困难。作者深知每个人都会经历黑暗,包括生命本身、失败、痛苦和不幸等等。因此,作者认为黑暗和光明同等重要,它们相互依存,构成了生命的全貌。而如果没有经历过黑暗,就不能真正理解光明的珍贵,也不能够珍视生命。
文章中提到,作者曾经通过触摸和感受,学会了读书和写字,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她成功地完成了学业,并成为了一名作家和演说家。
最后,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光明的信仰和希望:即使没有三天光明,她也希望自己能够永远保持内心的光明,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自由。这种精神上的光明,甚至比视觉上的光明更为重要,因为它代表着一个人对于生命的向往与追求。
创作背景:
海伦·凯勒出生时,本是一个健康的婴儿,却在19个月大时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去了视觉和听觉。突然变成聋盲人的海伦由于对外界的恐惧变得狂躁不安,脾气越发暴躁,直至遇到了改变她一生的家教老师——安妮·莎莉文。海伦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最终顺利从哈佛大学毕业。
这本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是这位美国著名聋盲女作家的代表作。该书以自传体散文的形式,真实记录了这位聋盲女性丰富、生动而伟大的一生。
在书中,海伦·凯勒完整地描述了自己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去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首先,海伦凯勒的坚强和勇气令人钦佩。在书中,她表达了面对黑暗和孤独的无助感,并描述了她如何通过努力和毅力克服困难。海伦在失去视力和听力后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触摸和手势等方式重新与世界建立联系。她在学习中取得进步,通过感官与感情的交流,她与老师安妮·沙利文建立了深厚的关系,这对她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样的坚持和勇气激励着读者,鼓舞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
其次,这本书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关爱的重要性。海伦的老师安妮·沙利文在她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用爱和耐心帮助海伦恢复视听能力,推动她的成长。通过安妮的指导和鼓励,海伦更好地理解了世界和人类之间的联系。这种真挚的情感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正是因为有安妮的悉心关怀和海伦的努力学习,她能够重新融入社会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光明。
此外,书中描绘的细致而丰富的场景也深深打动了我。海伦通过感官恢复到了岁月流逝中的光明、颜色和声音,她发现了眼前世界的美,感受到了自然万物的神奇。作者巧妙地运用言语来表达对外界的感受,使读者仿佛亲身体会到了当时的情境。这让我们重新思考并赞美我们所拥有的感官,以及那些我们往往忽视的美好。
通过与这本书的相处,我深深体会到了海伦凯勒的智慧和坚韧。她以自己的经历和展示了人类生存的意义。海伦不仅是一位傲视群芳的作家,更是一个与生命抗争的勇士,她散发出的内心的火焰使她能够超越生理上的缺陷,去追求属于她的光明。
最后,通过读这本书,我体会到了希望和勇气的重要性。无论我们面对多么困难的情况,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并积极地面对挑战,光明终将到来。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明白生命的宝贵,并激励我更加珍视每一天、每一个机会。它教会了我保持乐观的态度,希望在困境中找到力量。
海伦·凯勒简介:
海伦·凯勒,1880年出生于美国一个军官家庭。在她1岁多时突患恶疾,把视力和听力都夺走了,她只能靠手触摸来感知外界。随着她慢慢地长大,她多么渴望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啊,于是开始尝试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来表达,渐渐的学会了生活中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但她发现了自己与别人的不一样,别人都是用嘴巴交流而自己却用手比划,她努力拉缩嘴唇尝试说话都没有成功,她变得愤怒,脾气暴躁,经常踢伤保姆,不开心就不顾一切的疯狂乱打,一副要与人开战的架势。
她将围裙溅湿放到炉子上烤,着火烧伤了手,烧坏了头发;因对钥匙的好奇她将母亲锁在了储藏室里;她还差点将年幼的妹妹从摇篮里摇下来摔伤。但当时的她又聋又盲,双重感官的隔绝让她无法懂得亲情的力量和情感。
6岁时,父亲给海伦请来了一位启蒙老师——安妮·莎莉文老师,从此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相处融洽,莎莉文老师送他一个洋娃娃,然后拉住她的手一笔一画地在手心写上“玩偶”这个词,好奇的海伦也学着在老师手上画。
一次,莎莉文老师在她手心写上“水”字,但她总是把“杯”和“水”混为一谈很不耐烦。莎莉文老师带着她来到水井旁边,拉着她的手放在水管口下,清凉的水从手心划过,接着老师又在她手心写下“水”字,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
海伦忽然从中感受到了文字的奇妙,就像开启了一扇自由般灵魂的大门和心灵的视觉。她通过这些方法学会了拼写不同的名词和简单动作,明白了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
她开始渴望学习更多的知识,锲而不舍的探究各种事物,莎莉文老师也使用很多方法尽其所能的教导她。比如利用卡片游戏教她认字,学习阅读,用故事和诗句解释其中的含义。
莎莉文老师对她一直保持着独特的理解力和极大的耐心,为了让她感受到世间万物的美,让她活得更有意义,她无时无刻不在绞尽脑汁想尽办法。
10岁时,莎莉文老师带她去波士顿找萨勒老师教她学说话,尽管非常艰难,她还是做到了。当她回到家喊出爸爸妈妈的名字时,全家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她用:“山岭齐声歌唱,树木拍手欢呼”,来比喻当时的喜悦。
为了提高说话能力她花了许多时间,她用手摸着书,将内容大声读给莎莉文老师听,莎莉文老师在听的同时也不时地为她纠正发音。后来她开始跟艾伦老师学拉丁语,她要花很多时间去研究每一个字和语法,渐渐地已经可以朗读文章和学会用拉丁文单词造句了。
14岁时,海伦到纽约赫马森聋人学校上学,她学会自如的用德语交流,还学会了法语。她从小就立志要去哈佛大学念书,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参加入学考试,她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如愿进入了哈佛大学念书。
20岁时,海伦从哈佛大学毕业。毕业后她开始了为盲人服务的社会工作,为促进实施聋盲人教育计划和治疗计划而奔波。41岁时,她成立了美国盲人基金会民间组织,一直为加强基金会的工作而努力着。
在繁忙的工作中她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先后完成了14部著作都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她的最后一部著作是《老师》,她曾为这本书收集了20年的笔记和信件,可惜在一场火灾中大部分都被烧毁。她没有心灰意冷,痛定思痛,更加坚定了要完成这本书的决心。经过10年之久,海伦终于完成了书稿,这本书是献给安妮·莎莉文老师的一份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