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家作品

 > 

枫桥夜泊的由来故事

枫桥夜泊的由来故事

2023-12-28 08:30:30 455浏览

枫桥夜泊是小学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它描述了一个夜晚,一位旅人在枫桥畔停留,观赏周围的景色,并思考他的人生。

枫桥夜泊的由来故事:

枫桥夜泊是诗人张继自己的故事。

同窗好友一个个榜上有名,张继却名落孙山。落榜后,张继非常失望,他一个人独自来到苏州。

苏州是个好地方,水乡的风光胜似天堂。张继想借苏州的美景,排解心中的烦闷,可看着眼前的美景,他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别人的风光和自己的落寞。游了一天园林水巷,不但没有解去心中的烦闷,反而新增了许多忧愁,正是借景消愁愁更愁啊!

夜晚,张继让老船工把小船停泊在枫桥旁边,哪里也不想去了。

枫桥下的小河,在夜幕里静静流淌。小船在水面上轻轻摇动,恰似随风轻摆的摇篮。我且在这“摇篮”中好好睡一觉吧,也许明天醒来,会有一个好心情。

张继钻进船舱,解衣躺下。水波荡漾,小船轻摇,确实很舒服,可往事偏要一幕幕在脑海里上演:十年苦读的艰辛,父母的期待,别人的鄙视,自己的失意……每一件都像钢针似的,扎得人心疼。最让张继心疼的是奶奶,赴考前,奶奶把张继叫到床前,颤抖着双手,从自己身上取下一尊拇指大的玉观音,戴到张继的脖子上。这尊玉观音奶奶随身戴了几十年,张继从未见她取下过。奶奶说,观音菩萨会保佑她的孙儿金榜高中的。

张继摸摸身上的玉观音,暗叹一声:“唉,奶奶,孙儿愧对您老人家啊!”

张继翻来覆去,无法入睡,他索性披衣起来,准备跟船工说说话。出了船舱他才发现,老船工已经躺在船头睡着了。

江上起风了,张继临风打了一个寒颤。已经是深秋时节,难怪夜风侵肤。他正要回到船舱去添衣服,就听到一声钟声,仿佛从天外传来。钟声在静夜里格外纯净、悠扬,缭绕于耳,久久不散,勾起张继的无限乡愁!小时候,张继经常跟奶奶去寺里烧香许愿,听惯了这样的钟声。在这落榜时候,在这异乡的深夜,听到这熟悉的钟声,让人怎能不想起童年的美好时光,怎能不想起慈爱的老奶奶?家中的奶奶知道孙儿落榜了吗?不,在奶奶的眼里,孙儿是最优秀的,她老人家一定日夜盼望孙儿金榜题名的好消息呢!

夜风更大了,吹得小船摇来摆去,河上的渔火也跟着一明一灭。张继望着夜色中的枫树古桥,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枫桥夜泊全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译文:

月亮西沉、乌鸦鸣啼、寒霜满天,面对隐约的枫树和江中渔船的灯火,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

半夜时分,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传到我乘坐的客船中。

枫桥夜泊赏析: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中: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客子孤身在外,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枫桥夜泊相关知识点:

1、作者是如何描写“对愁眠”的?

答:作者是把枫树和渔火给当成人来写了。因为作者的愁,所以看到的景物好像也在发愁。

2、这首诗在写法上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在写法上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愁情怀。

枫桥夜泊作者简介:

张继(约715—约779),唐代诗人,字懿孙,襄阳(今属湖北)人。就是现在襄阳牛首镇张湖村。

张继于753年考中了进士,然铨选落第,归乡。曾担任过员外郎,盐铁判官等工作。

天宝十四年(755年)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玄宗慌慌张张赶到蜀国。当时,由于江南政局相对稳定,许多文士逃往江浙以避乱,张继也到了苏州。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于是写出了《枫桥夜泊》这首诗。

张继在唐代的名声并不大,不能称为一流的诗人,张继的诗主要是忧国忧民之感,将底层人民的生活进行了真实的反映,是一个人道主义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