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历史典故

 > 

双城记简介故事梗概

双城记简介故事梗概

2023-12-22 16:57:13 692浏览

《双城记》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故事发生在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两个城市,故名《双城记》。由马奈特医生“死而复生”的悬念引入,逐步揭开了离奇失踪18年的原委,暴露了当时贵族与贫民日益激化的阶层矛盾。

双城记简介故事梗概

英国作家狄更斯《双城记》里的双城指的是英国和巴黎。开头写的就是大家常说到的名言: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多么矛盾,些许无奈,反映法国大革命背景下,当时的社会现状。

双城记简介

《双城记》是狄更斯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历史上著名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梅尼特医生因写信向朝廷控告厄弗里蒙地侯爵草菅人命的行径被关进巴士底监狱18年。老仆人得伐石和劳雷先生救他出狱到英国居住,途中结识了查尔斯·代尔那,代尔那是厄弗里蒙地侯爵之侄,因僧恨贵族的倒行逆施放弃贵族身份,隐姓埋名离家过自食其力的生活。到伦敦后代尔那以教书为业。他常和梅尼特父女来往不久与梅尼特的女儿路茜相爱了。另有一名容貌酷似代尔那的青年律师卡尔登也爱上了路茜。不久路茜与代尔那结婚,卡尔登告诉路茜为了她和她爱人的幸福他愿意献出生命。

在法国代尔那的父母相继去世,一天他的叔父厄弗里蒙地侯爵的马车横冲直撞,轧死了农民加斯帕的孩子。侯爵傲慢地扬长而去激起民愤。夜间加斯帕执刀潜入侯爵的卧室,杀死了他,自己也被处以死刑。贵族的倒行逆施激起了人民的反抗。一群化名“雅克”的起义者,已经在策划推翻暴政。1798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巴黎人民攻下了巴士底狱把贵族们一个个送上断头台。代尔那家的老仆人也被囚禁他写信给侨居伦敦的代尔那,向他求救。代尔那不顾危险毅然前往巴黎不料一到巴黎即遭逮捕,梅尼特父女闻讯后也赶到巴黎找到劳雷先生商量营救之策。梅尼特医生凭着自己的威望救出了代尔那不料由于得伐石的控告代尔那再度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在这紧急关头卡尔登来到巴黎。他潜入牢房用麻醉剂使代尔那昏迷之后,即与他换了衣服并命人将代尔那送走,自己留下顶替,代尔那被顺利地带出了国境,卡尔登走上断头台履行了他对路茜许下的诺言。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寄寓了怎样的社会深意?

传记作家茨威格曾这样评价狄更斯:“狄更斯在英国传统中舒舒服服地安顿下来,在它的四堵墙壁中惬意地安居。他一生从未跨越过英国的艺术、道德或者审美界限,他不是一个革命者。”他始终是个人道主义者,自觉站在弱小和被压迫者的一边提供照料和关怀,呼唤渐进和和平的改良社会方式。

《双城记》源于狄更斯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狄更斯曾非常支持法国大革命推翻贵族统治,但在暴力蔓延后,他调整了自己的态度,最终试图以史为鉴,通过这部小说告诫英国的读者们,以血还血的复仇不是终点,“爱总是比恨更有力量”。他既不像文化保守主义者那样痛斥人民政权的野蛮,也并不盲目歌颂新秩序的平等曙光,而是通过德法日一家的经历,既充分揭示了革命兴起的必然正义性,同时警戒暴力行为最终会祸及自身。

狄更斯对和平的呼吁也有着相当鲜明的时代特色。狄更斯担心法国大革命扩散至英国,毁灭大英帝国引以为豪的“不流血革命”传统。他在小说中极力凸显道德的重要性,便是在向贵族和平民同时发出呼吁:在王权之上,在革命之上,人世的一切问题之上,还有人心的无限仁慈。

尽管描写的是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双城记》所展示的仍彻彻底底是19世纪英国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气质。在英国经济飞速发展,不断进行海外扩张的背景下,稳健而非激进才是明智之举,英雄暂时隐居幕后,历史舞台上有的只是来来往往的普通人,和细小的悲欢离合。

《双城记》中的人物

小说中的人物有贵族、平民、革命者、间谍、律师、医生等,他们的命运在动荡的时代中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人性的光明与黑暗,以及牺牲与救赎的主题。小说以其悲壮的情节、深刻的主题、生动的人物和优美的语言而著称,是世界文学经典名著之一。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马内特医生、他的女儿露西、她的丈夫达尔奈、他们的朋友卡顿等,他们在这个动乱的时代中经历了爱情、友情、亲情、背叛、牺牲和救赎,最终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小说以卡顿为了救赎自己而用自己的生命换取达尔奈一家的幸福而结束,他在断头台上说出了小说中最着名的一句话:“这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好的事情。”

小说的人物是小说的灵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塑造了一些鲜明而深刻的人物形象。马内特医生是一个善良、正直、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在被关押18年后,虽然精神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但在女儿露西的照料下,逐渐恢复了正常,他为了女儿的幸福,原谅了达尔奈的家族的罪行,也为了女婿的安全,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巴黎。

露西是一个美丽、善良、温柔的女性,她是父亲的救星,也是丈夫和朋友的守护天使,她用自己的爱和关怀,给予他们力量和希望。达尔奈是一个勇敢、正义、负责的男性,他厌恶自己家族的罪恶,放弃了贵族身份和财富,选择了平凡而自由的生活,他深爱着露西,也尊重着马内特医生,他为了救助一个陌生人而回到巴黎,却陷入了危机。

卡顿是一个才华横溢、愤世嫉俗、自暴自弃的男性,他虽然有着与达尔奈相同的容貌,却没有与之相称的地位和幸福,他暗恋着露西,但知道自己没有希望,他用自嘲和酒精来麻痹自己的心灵,但在最后关头,他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达尔奈一家的幸福,实现了自己的救赎。

它展现了人性的光明与黑暗,以及牺牲与救赎,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一段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以及一场改变了欧洲历史的社会运动。“这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好的事情。”这句话是卡顿在断头台上说出的,他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达尔奈一家的幸福,这是一种极致的牺牲和救赎。在小说中,牺牲和救赎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卡顿的行为不仅使得达尔奈一家得以生存,也让卡顿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实现了内心的救赎。而马内特医生和露西也以自己的爱和关怀,挽救了许多生命,包括威特曼和司机杰里。

这些人物通过自己的行动和信仰,体现出了人性中最温暖和美好的一面,也揭示了人性中最巨大的力量——爱和勇气,它们推动着人类不断前行,战胜恐惧和困难。通过《双城记》这个经典作品,我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人性,认识自己,也能够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去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作者简介:

查尔斯·狄更斯,有16本长篇小说和数不过来的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有《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远大前程》、《董贝父子》等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双城记》。“双城”指巴黎和伦敦,描述英国底层小人物是如何转变的,他们的生命是如何被大风大浪所抛弃、被淹没并逐渐消失的。

1812年,狄更斯出生,10岁时,父亲因负债被迫入狱,随后他被送到远房亲戚开设的鞋油工厂当学徒,在潮湿阴暗的地下室每周工作6天。正是这些经历,让他对底层人民有深深的理解和包容,懂得他们正在遭受着什么。

18岁时,狄更斯爱上了一个银行家的女儿,而女孩爱上了一个有钱的商人,并且和对方结婚了,狄更斯在晚年的作品中也表达了对商业的鄙夷,他觉得那些商人们是没有爱的。他经历的挫折和创伤,让他20多岁时就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素材。

我们这一代人也许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而狄更斯经历过法国大革命,很小跟父母分开,当学徒,做过很多很多的事情,这些经历都成为了狄更斯笔下的素材。

1837年,完成第一部长篇现实主义小说《匹克威克外传》。第二本《雾都孤儿》非常受欢迎,并拍成了电影,也是写底层人民生活的。1833年,以笔名“博兹”给《每月杂志》写短文并连载,最后集结成《博兹特写集》出版。

1859年4月,狄更斯主编的文学周刊《一年四季》创刊,这是《双城记》连载的开端。小说正式出版的时候,狄更斯47岁,此时迎来转折点:跟结发妻子分居。作家都是很重视名声的,否则作品再怎么好也可能会因为名声而滞销。

狄更斯一辈子都在写作,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每年都在英、美、法各个国家和地方巡演。1870年1月,在伦敦举行了12场告别朗诵表演。3月9日,受维多利亚女王接见。1870年6月9日,狄更斯患脑淤血在盖茨山庄逝世。虽然他离开了,但他的作品直到今天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他在墓碑上写道:“他是贫困、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

狄更斯作品对人生的启示:

首先,狄更斯的作品教导我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在《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命运,不断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中的许多机会都是自己争取来的,需要勇气和决心去追求。在《双城记》中,主角卡顿也面临着爱情和正义的抉择,他最终选择了牺牲自己来拯救他人。这一行为启示我们,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我们需要作出正确的选择,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次,狄更斯的作品强调了人性的复杂性。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从善良的主人公到邪恶的反派,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行为。这种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启示我们,在人生中我们需要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不要轻易对他人作出判断。只有理解了人性的复杂性,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实现自我的成长。

最后,狄更斯的作品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问题。他的作品中经常反映社会的不公和贫困等问题,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一点启示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需要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