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历史典故

 > 

鉴真东渡的故事梗概

鉴真东渡的故事梗概

2023-12-21 17:13:13 2957浏览

鉴真,一个日本佛教的开山鼻祖,曾6次东渡去日本。历史上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了佛法,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因此,鉴真备受中日两国的高度赞誉。今天我们来说一说鉴真东渡的故事。

鉴真东渡的故事梗概

七、八世纪时的中国,即盛唐时代,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和技术各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因此周围国家都派遣使节、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日本当时处于奴隶社会,封建制的萌芽已逐渐增长。7世纪以后随着和中国交往的增加,他们直接向中国派遣使团和留学生,学习中国的经验。743年,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到扬州请鉴真东渡弘法。荣睿、普照是733年由日本派遣,来中国邀高僧去日本传法授戒的。他们经过10年的访察,才找到了鉴真。鉴真当时已55岁,为了弘扬佛法,传播唐代文化,欣然接受了荣睿、普照的邀请,决定东渡日本。

第一次东渡日本,鉴真和弟子祥彦等21人从扬州出发,因受到官厅干涉而失败。第二次东渡他买了军船,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经疏、药品、香料等,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达85人之多。可是船出长江口,就受风击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

第三次出海,航行到舟山海面又因触礁而告失败。

公元744年,鉴真准备由福州出海,可是在前往温州途中被官厅追及,强制回扬州,第四次东渡又没有成功。

748年6月27日(距今已1270多年),鉴真进行第五次东渡,他从扬州出发,在舟山群岛停泊三个月后横渡东海时又遇到台风,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县。在辗转返回扬州途中,弟子祥彦和日本学僧荣睿相继去世,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

鉴真未因失明而灰心丧志,又过了5年,66岁高龄的失明老人,毅然决定再度出航。753年10月19日,他离开扬州龙兴寺,11月16日乘第二艘遣唐使船从沙洲的黄泗浦出发,直驶日本。12月20日中午,这位夙志不变、决心东渡弘法的盲僧,终于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在鹿儿岛县川边郡坊津町的秋目浦上陆,随行的有普照、法进和思托等人。

40多天后,历经十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奈良。鉴真留居日本十年,精心传授唐朝多方面的知识,促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加上他刻苦自励,精心传教,深受中日人民的尊敬。

1980年5月21日,我国古籍文献编纂出版委员会等在东京举行的“中日文化交流一千周年纪念座谈会”上,宣布鉴真墓为第一批中国重点保护单位。日本在奈良东都吉野山定谥鉴真为“船赞三藏圆寂大师”,并且在国庙—东大寺举行隆重的“鉴真大师忌辰法事”,以示纪念。

鉴真东渡日本后,除了带去佛经外,还传播了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的知识。他曾写下一部《宣扬圣教宝传》,虽然在日本很快被盗版印行,但他的原稿却被大食僧人偷走。直到唐朝文学家柳宗元编纂《日本录》时才发现原稿已到了日本。他在日本刻《南海寄归法数》6卷、《经律异相》和《杂阿毗达磨》各10卷、《有部毗奈耶戒》50卷、《菩萨戒本》5卷、《戒本》1卷、《杂集论》30卷、《医学正后方》10卷等大量佛经和书籍,以及大量的雕塑和绘画。

由于鉴真所弘扬的佛学思想与日本当时流行的空海和尚所弘扬的佛学思想不同,所以,他并未受到日本朝廷的重视。但是,鉴真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和刻苦自励的精神,深受日本人民的尊敬。他刚到日本时,曾写了一首《赴日本国诗》,诗中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暂来还如归去远。”在日本的十年中,他一直自称“沙门东渡”,从未改过。他一直住在寺庙里,生活十分艰苦。他每天只吃一升多米和一块麻饼,日日如此,从不更改。他还常对弟子们说:“我为法而来,有什么要求可随意给。”

鉴真在日本精心传授中文和医药、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等知识,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鉴真为什么要六次东渡日本?

鉴真生于武则天时期,是扬州人。他少年时代进入寺庙当和尚,学习佛教南山律宗的知识。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佛教宗派,鉴真踏踏实实地学到了很多修持戒律方面的知识。除了研究佛法,他还努力学习建筑、绘画和医学,成为一位知识渊博的僧人。

那时,日本有很多人仰慕唐朝的先进文化,纷纷来到唐朝学习和通商。有一次,来了两个日本和尚,想邀请一位有名望的中国僧人到日本去传播佛法。他们打听到扬州的鉴真大师精通佛理、德高望重,便去拜访他。

这时,鉴真已经年过半百,他被两位僧人的恳切言辞打动了。但是,当他征询弟子们的意见时,这些年轻的和尚却露出了为难的神色。有一位弟子说:“去日本路途遥远,风急浪大,很多人都在半路送了性命。您年事已高,对这件事还是请多加考虑啊!”

鉴真沉吟了一会儿,坚定地说:“僧人应当以弘扬佛法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辞。如果你们不随我一起去的话,我就自己前往。”众人听了,十分感动,当场有一二十人表示愿意一同前往日本。

可是,当时的朝廷严禁私自出海,鉴真只能在扬州偷偷制造海船。后来,由于一名僧人的诬告,鉴真的海船被官府没收。第一次东渡失败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出海,不是遇到大风,就是被官府阻挠,东渡始终没有成功。

鉴真没有气馁,继续筹划第五次航行。这一次他们刚入海,就遇到狂风巨浪。海船被颠簸得上下起伏,左摇右晃,最后失去了控制,只能在海上漫无目的地漂泊。

船上一行人缺少可以喝的淡水,奄奄一息。过了半个月,海船漂到了海南岛。鉴真等人被当地人救上岸去。他们在海南岛修建寺庙,讲授佛法,受到人们的欢迎。

鉴真东渡的历史意义:

在唐朝,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鉴真大师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深信佛法,为了弘扬佛法,他决定东渡日本,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传播到这个遥远的国度。经过多次尝试,鉴真大师终于在唐朝的光启元年(公元885年)成功抵达日本。

鉴真大师的东渡之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他经历了多次航行,途中遭遇了风浪和疾病,但他始终坚定信念,继续前行。到达日本后,鉴真大师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并开始了他传播佛法的使命。

鉴真大师在日本传播佛法的过程中,不仅传授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还带来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和书籍。这些书籍成为了日本佛教的重要典籍,对于日本佛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鉴真大师还为日本培养了大量的佛教人才,为日本的佛教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鉴真大师的东渡历史事件不仅对唐朝佛教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篇章。他的坚韧和执着为中日两国的友谊和文化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鉴真大师的故事告诉我们,信仰的力量可以跨越国界,让我们共同努力,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鉴真东渡是一段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唐朝佛教与中日文化交流的篇章。他的行为不仅推动了唐朝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也加强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成为了中日友好的象征。他的精神为后来的中日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为日本佛教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鉴真东渡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对中日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鉴真简介:

鉴真和尚(688—763)俗姓淳于,出生在扬州的一户普通人家。

唐代的扬州城里佛教盛行,云集着来自各地的高僧。鉴真的家庭便充满了浓厚的佛教氛围,他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居士,经常来到大明寺参拜。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鉴真和尚自小就对佛教产生了兴趣。他生性喜欢安静,善于思考,与其他的同龄孩子大不一样。

十四岁那年,他跟随父亲到大云寺拜佛参禅,竟然面对着端严的佛像落下两行热泪。大概是受到了某种感召,鉴真当即向父亲提出了出家为僧的请求。起初,父亲认为这不过是少年鉴真的一时兴起,但又见鉴真的所言所行皆表现出其坚定的心志。于是,鉴真便在智满法师座下剃度,成了一名沙弥。曾经那个笃信佛法的沉静少年,舍弃了自己的俗家姓名,也舍弃了自己的世俗生活。

四年后,年满十八岁的鉴真在道岸法师座下受菩萨戒。经过数年刻苦学习之后,鉴真跟随道岸法师来到了洛阳、长安。勤奋好学的鉴真法师,这一路上上跟随众多名师学习佛法,从不拘泥于不同门派的见解。这种博采众长的求学态度,使得鉴真在短时期内就积累了丰富的学问。

待鉴真来到长安名刹实际寺之后,从高僧弘景处受了具足戒,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比丘。这一年,他才二十二岁,却已经摄取了非常广播的知识。除了佛学之外,鉴真在建筑、绘画、医学等其他领域也有所建树,尤其是医学方面,更是造诣精深。

鉴真所跟随的几位法师,诸如文纲、道岸、弘景等,皆是律宗的传人。

律宗,乃汉地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它非常注重研习并传持戒律,而且还分为几个不同的派别。鉴真主要研究的是南山律宗,但他又不拘泥于一宗一派,而是融合了佛教各宗各派的理论,如法相、天台等宗的核心要义,均被鉴真法师所研习和吸收。

鉴真法师在二十六岁那年回到了故乡扬州,成为大明寺的住持。从此,扬州大明寺就成了鉴真弘传佛法的中心地带。由于鉴真学识渊博、品德出众,并且又是继道岸、弘景等高僧之后的律宗传承者,因而,他在淮南地区很快便具备了极高的声望。

一方面,鉴真大师继续钻研佛教,除了研究律宗之外,还对佛学其他宗派进行了更为广泛和细致的涉猎;另一方面,他讲经说法,修造寺院,剃度僧尼,并且还扶危济困,在鉴真法师门下受戒的僧徒达四万余众。

四十五岁的鉴真大师成为扬州大明寺的方丈,以及淮南地区的佛教界领袖人物。一时之间,人们谈及律宗必会谈及鉴真大师。而鉴真大师则依凭其影响力成为“独秀无伦,道俗归心”的律宗高僧,江北淮南地区也成为有唐一代的清净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