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历史典故

 > 

风雅颂指的是什么

风雅颂指的是什么

2023-12-19 13:59:40 799浏览

“风雅颂”是中国古代诗经中的三种不同类型的诗歌形式,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是指国风,即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京畿的乐歌,又分“大雅、小雅。”

风雅颂指的是什么

风雅颂,指的是《诗经》的四部分内容,即国风、小雅、大雅、颂诗。

风:

风,就是“国风”,就现代意义来说,就是地方乐调,更多的是民歌。“风”这部分收录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160篇乐调,所以也有了“十五国风”的说法。这“十五国”分别是哪些国家呢?它们分别是周南、召南、邺、铺、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从时间上来说,国风部分可能是周初到春秋中叶时期的作品。从地点上来说,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比较多。

国风中的作品内容非常丰富,既有歌颂美好爱情的,也有表达对劳动和人民群众真挚情感的,还有对统治阶级不满并进行讽刺的,等等。从这些主题,我们可以看出来,国风这一部分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就好像着力打造着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现世画卷。这一部分以朴素简单的语言来描摹事物本身,同时,又强烈地抒发和渲染着主人公的情绪和内心波动。似乎能够通过现实的笔墨描述可以窥见人物本身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非常的生动而且富有感染力。从语言形式上来看,“国风”更多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也不是千篇一律。它常冲破四言的规定,而杂用二言、三言、五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

国风部分比较典型的代表作有我们最熟悉的《国风·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和分析出非常典型的“国风”特色。对事物的描摹和对人物情感变化的阐述,都十分的生动和传神。格式上也非常的朗朗上口。像荇菜在水中的流动变化,男子对心上人求而不得的心理变化,都用这种类比的语句表现得十分突出。

雅:

2000多年前的《诗经》中的“雅”具有阶层性,它是贵族阶层享受的音乐。像《国风·郑风·子衿》中的“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样语言大胆、活泼、直接的诗歌,是老百姓传唱的。贵族阶层的人享用的是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样具有文雅且含蓄语言的诗歌。

战国时代鲁国的毛亨(大毛公)和赵国的毛苌(小毛公)在《诗大序》中这样解释雅:言王政之有所由兴废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雅是考量国君政令在诸侯国实施好坏的工具,政令有小有大,所以就有了小雅和大雅。两位毛公的解释让人们看到了雅的背后是有政治价值的。

朱熹老夫子的解释是: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会朝之乐也,受厘陈戒之辞也。

燕,通宴。飨,用酒、食招待或款待。“燕飨”指的有酒有肉的宴会,这样的宴会在西周时代只有周天子或者是比较有权势的诸侯王宫才能举办。

“正《小雅》燕飨之乐也”,周天子或者是比较有权势的诸侯王宫举办的有酒有肉的宴会上使用的音乐,称之为小雅“。

“正《大雅》会朝之乐也,受厘陈戒之辞也”,“受厘”指汉代皇家祭祀后,把剩余的肉送回给皇上,以示受福的这一过程。诸侯、群臣朝拜周天子时,皇家祭祀时所使用的音乐称之为大雅。

小雅和大雅都是贵族享受的,小雅运用在比较轻松的场所,大雅运用在严肃郑重的场合。这样的音乐老百姓是听不到的。老百姓听到的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国君和贵族享受的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诗经》里所有的作品都具有音乐性,我们在读时既可以从音乐的角度看它使用的场合,也可以从文学的角度看它的内容。

《大雅》的作品大部分创作于西周前期,多为西周王室贵族的作品,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之功绩,也有一些反映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小雅》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多为西周末年厉、宣、幽时期的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小雅》中有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

颂:

《颂》收诗40篇,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周颂》31篇,是西周初年祭祀宗庙的舞曲歌辞,产生地在镐京。《鲁颂》4篇,是鲁国贵族祭祀宗庙的乐歌,产生地在今山东曲阜。《商颂》5篇,是宋国贵族祭祀其祖先商王的颂歌,产生地在今河南商丘。

风雅颂是按什么来划分

音乐。

风是土风、风谣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

“颂”是祭祀乐歌

风又分十五国风,这是按地域分的

雅分大雅小雅是,按音乐布局分的

颂分三颂:周颂、鲁颂、商颂,分别是周、鲁、商的颂歌,歌颂周鲁商的祖先的

拓展:赋比兴

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的情感。朱熹《诗集传》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