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家作品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出自谁的名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出自谁的名言

2023-12-16 12:27:25 321浏览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是中国古语,是从管仲的人才观中提炼出来的经典语句。表面上是指树木和人才培养所需的时间,但更深层次地,它暗示了培养人才是一个长期计划的道理。下面是整理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出自谁的名言

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出自《管子·权修·第三》。

原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翻译:(做)一年的打算,没有什么比得上种植庄稼;(做)十年的打算,没有什么比得上栽植树木;(做)一生的打算,没有什么比得上培养选拔人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典故:

齐桓公最开始在管仲的辅助下,已经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了。但是,齐桓公好胜心切,便不听管仲的意见,执意要讨伐鲁国。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因为鲁庄公当年为了让公子纠抢夺自己的王位,不惜对齐国发动战争,并且差一点让自己命丧路上。然后他发动了对鲁国的复仇战。

就在齐桓公准备发兵攻伐鲁国时,管仲劝阻齐桓公不要攻打,他认为鲁庄公在之前攻伐齐国时已经失败了,并且答应齐桓公已经把公子纠杀了,此时再去攻打鲁国就是不正义的了,势必会激起鲁国军民的协力反抗。

可是齐桓公并没有听取管仲的建议,执意发兵鲁国,并且在长勺(即现今山东省莱芜)与鲁国发生战斗,最终齐桓公战败,狼狈回到国内。

回到国内的齐桓公非常后悔当初没有听取管仲的建议,于是,从这之后,他对管仲的任何建议都非常赞同与支持。

甚至的有的时候大臣来询问齐桓公的一些国家政事,他都会让大臣直接去找管仲。

得到了齐桓公如此信任的管仲更加不敢懈怠国事。于是他针对国家的农业、商业,政治、经济以及军事都进行了一场大的改革,以使国家更加强盛。

就在管仲全身心治理国家时,他在自己的书中写下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治国理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寓意:

树人原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表达了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十年树木”指的是一棵树的成长需要十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树从种子萌发,经历春天的抽芽、夏天的茂盛、秋天的落叶、冬天的休眠,不断循环往复,最终成长为大树。同样,“百年树人”指的是一个人的成长与教育也需要很长时间。从婴儿到幼儿,从儿童到少年,从青年到中年,每个人都需要经历不同的成长阶段,积累经验,磨练技能,发展人格,最终成为有价值的成年人。

现实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意义。在教育领域,这句话提醒我们培养一个人才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努力,不能急于求成。在管理领域,这句话启示我们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战略,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在国家建设方面,这句话提醒我们关注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

此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还告诉我们要有耐心和毅力。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像种树一样,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静待花开。同时,我们也要像培养人才一样,关注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管子》简介

《管子》是西汉著名的经济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整理完成,其经过多方收集,从564篇不同《管子》版本中删除重复的篇目和内容,最后删定86篇。后又遗失了10篇,现存76篇,共16万字。文字的数量是《论语》的10倍,是《道德经》的30多倍。《管子》是先秦内容规模最为宏大的学术著作。

《管子》名言

1. 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

出自春秋·管仲《管子·霸言》。明,明白。数,规律。大数,大的历史规律、根本道理。者,(的)人。审,审察、弄明白。计,盘算、谋划。人,指人心。明白历史发展大势的人就能得人心,精于小算计的人就会失人心。此言得人心要了解世事,也就是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考量,切不可仅为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算计。

2. 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出自春秋·管仲《管子·形势解》。高山不拒绝所有土石的积累,所以能成为高山。所有成功的人,无不虚怀若谷,他们从不高看自己,而是接受一切批评和建议,即使面对不如自己的人,也绝不会自命不凡,在他们眼中,只会看到别人的长处,并认真向他人学习。因此,可以说谦虚是一种明智、豁达的态度,是一种可贵的美德。

3.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出自春秋·管仲《管子·牧民》。政,指国政、国家。之,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兴,兴盛的原因。所废,废弛、覆灭的原因。国家兴盛的原因,在于顺应民心;国家覆灭的原因,在于拂逆民意。此言民心对于国家存亡的重要性,其意乃在强调这样一个历史的经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4. 博学而不自反,必有邪。

出自春秋·管仲《管子·戒》。如果拥有渊博的学识,而不知反省自己的行为,必然会产生邪念。不断反省自身,是保持善良、忠实与高尚品德的基本条件,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省,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5. 节欲之道,万物不害。

出自春秋·管仲《管子·内业》。如果掌握了克服欲望的方法,那么任何祸害对你都不能造成损害。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就会拥有宽广的胸怀和敏锐的判断力,任何外部力量都不足以摧毁拥有坚定意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