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名为什么叫探花
探花在很多古代的电视剧中都有所呈现,这个名字主要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在当时考试的制度下,不同层次的考试,考试结果的不同排名都有着不同的名称,而探花则是殿试中的第三名。
第三名为什么叫探花
“探花”这一称呼,发端于唐代,定名于南宋末年。“探花”最初和名次无关,仅与科举考试的活动有关。当时,科举得中的新进士在喜庆之余,往往举行盛大的宴游活动,因为科举发榜时间在春季,正值杏花怒放之时,人们便称杏花为“及第花”,把进士们组织的宴游叫“杏园探花宴”。宴游时间确定之后,两名最年轻的新科进士便被挑选出来,担当“两街探花使”或“探花郎”,负责采摘都城中的各种早春鲜花,并和其他进士比赛,最先摘得牡丹、芍药等名花的进士胜出,如果“探花郎”不胜便要受罚。此时的“探花郎”只是戏称。
到了宋代,随着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成为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名单和名次。北宋年间的殿试规则是,进士一甲只钦点三人,并规定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都称榜眼。之所以称榜眼,原因是在榜上,状元姓名居中,第二、三名靠下居左、右两边,像人体的两只眼睛;参见皇帝时,状元在前,第二、三名分列两边,也像两只眼睛的位置。
到北宋后期,为对殿试中的第二、三名进士有所区别,人们便只以第二名为榜眼,并开始借用唐代“探花郎”一词指代第三名。但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上,第三名的称呼是进士一甲第三名。一直到南宋末年,“探花”方才正式成为殿试第三名进士的专名。
探花是什么科
进士科。
进士科是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始设于隋炀帝大业中。唐代,与明经、明法诸科并列,为常科。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高宗时加试杂文,后益重诗赋。宋代熙宁年间废明经诸科,存进士科,以经义论策取士。元祐四年(1089)分设诗赋进士和经义进士两科。宋以后,进士科成为科举中唯一科目。明清两代,殿试分三甲发榜,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拓展知识:古代科举考试的排名顺序
等级从高到低: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
1、科举考试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一般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2、“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一般情况下,职务是正七品官,和县令一样大,职能和翰林院修撰差不多。
3、“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古代有这么一句话:状元多县令,探花多驸马。这一点,有时探花比状元要快活不少。
4、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通过殿试获取进士头衔后,就等待朝廷礼部安排职位。第一甲三人,其他进士,按考试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官职。
5、“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据悉在汉代的时候,中国并没有考试制度,朝廷为了寻找人才,都会要求郡国守相荐举贤才。从这个时候开始,“举人”这个名词就开始流传。而后到了唐宋以后,只要是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就被称为举人。而在明清时期,乡试中试的人才被称为举人比如耳熟能详的《范进中举》的故事。
6、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俗语常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提起秀才,我们总会想到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