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之食的主人公是谁
嗟来之食不仅是一个成语,也是在中学阶段语文的常用词汇,在阅读理解中经常见到,因此我们有必要知道嗟来之食的含义,了解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
嗟来之食的主人公是谁
嗟来之食的故事主人公是黔敖。
嗟来之食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国内民穷粮缺。一大批穷人由于缺粮少食而被活活饿死,活着的人也饿得奄奄待毙。
这时,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想发点“善心”。每天早上,他便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便可施舍给他们,以显示他的“仁慈”。
一天,黔敖又坐在路旁车子上,等着有人经过。正在这时,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走了过来。他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眯着睛,摇摇晃晃地迈着步子,身体十分虚弱。黔敖看到后,认为显示自“仁慈”的时候到了,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老远就傲慢喝道:“喂!来吃吧!”
他一心以为那个饿汉会对他感激不尽。可出乎意料的是,那个饿汉抬起头抖了抖衣袖,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你以为一个人为了食物,就会抛弃自己的尊严,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吗?你还是收起你假仁假义那套吧!”
说完,那饿汉扭头就走。最后,他终因饥饿而死于路旁。
嗟来之食故事的读后感:
《嗟来之食》这篇短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位饥饿的穷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吃带有侮辱施舍自己的食物,最终饿死街头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认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尊,也有维护自己尊严的权利,但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宽容。每个人都应自尊,党尊严受到挑衅的时候,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历史上有可杀,不可辱的士;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文天祥;还有许许多多“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革命者。在叶挺军长的身上,我们体会到了那种为了坚持真理,宁愿“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也不远祈求‘从狗洞里爬出’”而获得自由的精神;在十一岁意大利爱国少年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大义凛然的孩童,一个敢于扔掉施舍的孩童……他们都是为了尊严,为了那比生命还宝贵的尊严。在《嗟来之食》这个故事中,从那位衣衫褴褛,饿得少气无力的穷人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他为维护自尊而瞪视的目光,而且也受到他郑重的话语的分量,体现了“穷人志不短”的品格,所以那位穷人开始拒吃嗟来之食。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敖知错就改,已经道歉,并且尊重了你,这时的施舍绝不是嗟来之食,何苦要跟自己的身体过意不去,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斗应当珍惜,我想对那位穷人说:“人既要有尊严,又要在有自尊的基础上学会宽容——比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应该是我们的胸怀。”
嗟来之食造句:
1、只有丧失自尊心的人,才会接受嗟来之食。
2、我人穷志不穷,这种嗟来之食,我宁死也不肯接受。
3、但人不食嗟来之食,一个乞丐为了尊严宁肯饿死。
4、这种嗟来之食,难以下咽。
5、因为这样的供养就如同嗟来之食,只会使父母在精神上受折磨。
6、明知这是嗟来之食,但为了孩子,她只好强忍着委屈,伸手将钵接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