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文范文

 > 

柴荣简介和历史事迹

柴荣简介和历史事迹

2023-12-14 17:13:17 544浏览

众所周知,在我国历史上能够被称为一代英主的帝王并不多,而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世宗柴荣,确实是当之无愧的。他虽然在位短短六年,但是所建立的丰功伟业以及他给后世王朝所带来的的巨大影响。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这位人物。

柴荣简介和历史事迹

柴荣(公元927年-公元959年),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王朝的第二个皇帝。于公元954年即位,年号显德,共计在位六年,公元959年在北伐契丹途中因病去世,年仅三十九岁,庙号世宗,因此在后世的记载中称呼他为后周世宗。

1、追随郭威

柴荣生于唐天祐十八年(后梁龙德元年,921年)九月二十四日,成年以前就生活在姑父郭威家里。当时郭威见柴荣办事谨慎,为人厚道,就把家里开支等事交他去管。柴荣悉心经度,曾与一商人一起到江陵(今湖北荆沙)贩卖茶货,使本不宽裕的家用得到周济,郭威很赏识他,就把他收为义子。柴荣的这一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更使他有机会深入社会下层,深知民间疾苦和地方利弊,这对于他日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郭威在后汉朝廷中任枢密使时,柴荣被任为左监门卫将军。郭威改任天雄军节度使镇守邺城(今河北大名东北)时,柴荣就任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并领有贵州(今广西郁林)刺史、检校右仆射的头衔。郭威带兵去首都开封夺权时,柴荣便留守邺城,他是郭威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心腹。

广顺元年(951)正月,郭威即位为帝,柴荣被任为澶州(今河南濮阳)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他为政清肃,盗不犯境,而且在澶州遭洪水破坏后,整修和拓宽街道,扩大城市规模,得到吏民好评。次年正月,慕容彦超在兖州(今属山东)起兵反周。柴荣几次上表请求征讨,郭威也打算用他,但由于枢密使王峻阻挠而未实现。这年底他晋衔为检校太傅、同平章事,进一步引起王峻的不满,广顺三年(953)正月入朝觐见郭威后竟不得留京。直到王峻被贬逐后,柴荣才被任为开封尹,封晋王。

2、亲征高平

显德元年(954)正月,柴荣晋升为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侍中,依前开封尹兼功德使,判内外兵马事,从而控制了最高军事指挥权。两天后,郭威病死,秘不发丧。过了四天宣布郭威的遗命:“晋王荣可于柩前即位。”(《旧五代史·卷114·周世宗纪一》)柴荣即帝位,是为世宗。

柴荣即帝位不到十天,潞州(今山西长治)方面就传来北汉刘崇举兵南下的消息,柴荣打算亲征,宰相冯道认为不妥,反复谏阻。柴荣则表示自己要学唐太宗,要以泰山压卵之势击败刘崇。经过一番准备,柴荣于三月十一日亲征,十九日即在泽州高平(今属山西)与北汉契丹联军展开大战。交战开始,周军右翼骑兵望风而逃,造成步兵解甲投敌。紧要关头,柴荣“自率亲骑,临阵督战”,“驰骑于阵前,先犯其锋”,这大大鼓舞了士气,“战士皆奋命争先”,很快扭转了局面。随着增援部队的到达,周军大胜。“降贼军数千人,所获辎重、兵器、驼马、伪乘舆器服等不可胜纪”。北汉军则“僵尸弃甲,填满山谷”,刘崇狼狈逃回太原。战役结束,柴荣不仅奖赏了有功将士,更从严惩处了作战不力的将校,杀樊爱能、何徽等70余人,“由是骄将堕兵,无不知惧”(《旧五代史·卷114·周世宗纪一》)。有效地整顿了军纪,大大提高了战斗力,随后的北伐取得节节胜利,一直打到太原城下,后来还是由于契丹军队赶到和久雨致士卒疲病才撤军南返。

高平之战结束后,柴荣针对战场上所暴露的问题指出:“兵在精不在众,宜令一一点选,精锐者选为上军,怯懦者任从安便,庶期可用,又不虚费。”于是大规模整编禁军,“躬亲试阅,选武艺超绝及有身首者,分署殿前诸班”(《五代会要·卷12·京城诸军》)。“复命总戎者,自龙捷、虎捷以降,一一选之,老弱羸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且减冗食之费焉。”(《旧五代史·卷114·周世宗纪一》)

3、恢复经济

柴荣关心民间疾苦,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显德二年(955)正月下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税租。如三周年内本户来归者,其桑田不计荒熟,并交还一半;五周年内归业者,三分交还一分;五周年外归业者,其庄田除本户坟茔外,不在交付之限。其近北地诸州,应有陷蕃人户,自蕃界来归业者,五周年内来者,三分交还二分;十周年内来者,交还一半;十五周年来者,三分交还一分;十五周年外来者,不在交还之限。”(《旧五代史·卷115·周世宗纪二》)这些规定促使逃户及早回归和荒弃庄田的开垦利用,大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显德五年(958),他读唐朝同州刺史元稹所上的《均田表》后,下诏称赞此表“较当时之利病,曲尽其情;俾一境之生灵,咸受其赐”(《五代会要·卷25·租税》),遂命按表制成《均田图》赐给诸道节度使、刺史,随后又派“遣左散骑常侍艾颖等均定河南六十州税赋”(《旧五代史·卷118·周世宗纪五》)。连历代受优待免纳租税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特权,照平民例纳租赋。

疏浚漕运水路,固然有军事意义,但对水利灌溉和经济发展也有重大影响。显德二年开始,先后疏浚了胡卢河、汴河、五丈河等,“导河流达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通”(《资治通鉴·卷294》)。

为了增加劳动力和兵源,柴荣于显德二年五月下诏限制寺院的发展:“诸道州府县镇村坊,应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仰停废。”(《旧五代史·卷115·周世宗纪二》)还严格规定出家为僧尼的条件。这一年共废寺院30336所,仅保留寺院2694所,收效显著。

此外,柴荣在漕运和铸钱等方面也作了一些变革,减轻了负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结束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4、虚心求谏

柴荣的虚心求谏也是很有名的。显德二年二月下诏,他认为自己“涉道犹浅,经事未深,常惧昏蒙,不克负荷”,因而要求“内外文武臣僚,今后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章论谏。若朕躬之有阙失,得以尽言;时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隐”。这年四月,更下诏明确要求“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已下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旧五代史·卷115·周世宗纪二》)。这种大面积命题对策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他审读后,尤对王朴的《平边策》中所提“先易后难”的主张最为赏识,并且随即付诸实践。

五月,柴荣派向训、王景等西征,不出半年,先后攻取了后蜀的秦(今甘肃天水)、阶(今武都东)、成(今成县)、凤(今陕西凤县东)等4州之地。十一月,他派李谷等南征,围攻南唐寿州(今安徽寿县)等地。显德三年初,他亲征寿州,取得正阳(今颍上西南)之战的胜利,且派兵攻取了南唐的滁(今滁县)、扬(今江苏扬州)、泰(今属江苏)、光(今河南潢川)、舒(今安徽潜山)等州,但寿州由于南唐将领刘仁赡死守未能攻下。显德四年初,柴荣第二次南征,终于攻下了寿州城。这年底,他又第三次南征,连取濠(今凤阳西北)、泗(今泗县东南)、楚(今江苏淮安)、扬等州,到显德五年,南唐李璠遣使求和,割江淮之间14州60县土地,并付犒军银10万两、绢10万匹、钱10万贯、茶50万斤、米麦20万石。并规定今后岁输贡物10万。三次南征,不但使南唐俯首就范,而且震慑了南方各割据势力,为北伐扫除了后顾之忧。

5、英年早逝

显德六年(959)三月,柴荣再次北伐。取道沧州(今属河北)北上,率步骑数万直入辽境。到五月就先后收复瀛(今河间)、莫(今任丘北)、易(今易县)3州和益津(今文安县境)、瓦桥(今雄县境)、淤口(今霸县境)3关,共计17县之地,为五代以来对辽作战所取得的最大胜利。正当柴荣大会诸将,议取幽州(今北京)之时,突然患病,只得班师回到汴京,六月十九日病逝,年仅39岁。这样,他想为君30年,“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愿望,终于未能实现。然而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经为结束割据开创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所以史评:“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旧五代史·卷119·周世宗纪六》)是有道理的。他确实是五代时期最为杰出的政治家。

对于宋朝的建立,柴荣有什么贡献?

自唐王朝灭亡后,五十多年间,中原地区前后更替了五个王朝,历史上合称五代,而在南方和巴蜀地区也出现了许多割据政权,他们纷纷称王称帝,先后建立了九个国家,加上中原的北汉,共有十国,固史书上把唐宋过渡期间的五代时期称为″五代十国"。

通过想象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混乱年代。最终后汉大将郭威胜出,(郭威,今河北隆尧县人)被重将士拥戴为皇帝,改国号为周,公元954年周大祖郭威去世,柴荣继承皇位,即周世宗,周世宗继位后,继承了周太祖重农恤民政策和统一中国的大志,在经济上安顿流亡民众,招民垦荒,多施仁政减轻赋役,放宽各种政策养民富民,为防契丹南侵疏通河道,设险固防。

在政治上,严惩贪官污吏,重用人才。在军事上,整顿禁军,严明军纪,大大提高了军队作战能力,等等。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为统一天下打下有利基础。周世宗在位期间,成功的发起了一系列统一兼并战争,先后平定北方,击败契丹、征服南唐、大败后蜀。无耐,天嫉英才,正当周世宗开疆拓土北征辽国时,39岁的他英年早逝,最终没能完成他“十年定天下″的鸿图大业。

世宗英逝后,他年幼的儿子登基,手握重兵的赵匡胤借机重演了郭威当年黄袍加身的丑剧,自己做起了皇帝,改国号为宋。

现在看来,周世宗在位期间随短,但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都为大宋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大宋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统一天下。

赵匡胤为啥背叛柴荣

一是自己想当皇帝。五代时期的武将,没有不想当皇帝的,正如不想当将军的人不是好将军;

二是皇位易夺。柴荣去世,留下孤儿寡母,夺权轻而易举;

三是形势所迫。当时后周的周边,可谓列强环伺,北有辽国和北汉,虎视眈眈。南边还有南唐、吴越、湖南等,西边还有后蜀。后周居中原之中心,随时可能遭受四面八方来的攻击,如果孤儿寡母当国,后周是相当危险的,与其等着周边的国家主动进攻,不如自己夺权,人家还不敢轻易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