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文范文

 > 

李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李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2023-12-14 17:05:42 650浏览

在唐朝的历史长河中,李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名字。李绅,字公垂,他是唐朝时期的诗人,李绅在仕途上,可以说是平步青云。可是他并不是一个清官,但是他的《悯农二首》,铸为格言,至今传诵不衰,为人们所熟知。

李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李绅是唐朝诗人,生于772年,祖籍亳州谯县,出生于湖州乌程县。

李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亳州谯县古城人(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李绅六岁丧父,随母迁居无锡。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第,补国子助教,历任刺史、淮南节度使、中书侍郎、右仆射、门下侍郎、司空公等职,册封赵国公。元和十五年(820年),卷入牛李党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悯农二首》,流传甚广,千古传诵,被誉为悯农诗人。《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今编为四卷。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会昌六年(846年)病逝于扬州,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人物经历

一、仕途坎坷

李绅出身官宦之家,他的曾祖父李敬玄在唐高宗时期出任过宰相,祖父、父亲都担任过县令。六岁的李绅就失去了父亲,是在母亲卢氏的教育下长大的,别看他身材矮小,却博学多才,特别擅长写诗。李绅在年轻时,对社会底层非常关注,在798年左右写下了两首《悯农》诗。806年,李绅考中了进士,不过他的仕途并不顺利。

直到820年,李绅被唐穆宗任命为右拾遗、翰林学士,他与李德裕、元稹关系很好,他们三人被称为“三俊”。与此同时,李绅也卷入了“牛李党争”之中,他的政治生涯与李党连接在了一起。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李绅的仕途非常坎坷,多次遭到贬谪。824年,李绅被贬为端州司马,他在上任途中写了不少发泄内心悲愤的诗作。

二、飞黄腾达

833年,李德裕被任命为宰相,李绅立即被提拔为检校左常侍、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之后又担任河南尹、宣武节度使等重要职务。840年,唐武宗即位,李德裕再度受到重用。李绅先是被任命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知淮南节度大使事,接着入朝担任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中书侍郎,很快就成为了唐朝的宰相,还被封为赵国公。

李绅在朝中担任了四年的宰相,因身体原因,“足缓不任朝谒”,于844年向唐武宗提出辞职。唐武宗同意了李绅的请求,“以检校右仆射平章事,复节度淮南”。846年,李绅病死于扬州,终年75岁。唐武宗闻讯,下旨对李绅进行追赠,“赠太尉,谥文肃”。不过,在唐武宗死后,李绅被削去官爵,他的子孙也被禁止做官。

三、生活奢侈

青年时的李绅心怀百姓,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个道理,可是随着官职的提升,他的生活也开始腐化,对待百姓也非常残暴。在李绅担任淮南节度使期间,人们纷纷逃往北方,“惧罹不测,渡江淮者甚众”。当时,刘禹锡担任苏州刺史,有一次他应邀前往李绅家中做客。李绅盛情款待,极尽奢华,连刘禹锡都感到过分。

刘禹锡当即写了一首诗,“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指的就是李绅,对于这样奢华的场面,他已经见怪不怪了,可是却让刘禹锡肝肠寸断!由此可见,此时的李绅已经成为一个花天酒地、生活奢侈的高官,再也不是那个同情百姓的青年了。

《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首,题一作《古风》二首,是诗人年轻时的作品。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恐怕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象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呢?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背诵,恐怕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吧

文学特点

诗歌:

李绅是新乐府运动的创始人和主要参与者,早期他的诗歌通俗易懂,反映现实;后期则更重在抒发个人情感,追求艺术技巧,形式工整、音韵谐畅。李绅的诗歌形式包括近体诗和古体诗,两者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近体诗紧守官韵,而古体诗则更多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语音。通过分析李绅的诗歌用韵,可以考察中晚唐过渡时期韵部变化分合的情况。

散文:

李绅的散文皆篇幅短小、言辞简洁。其赋句式富于变化,以散行之气书骈俪之词,展现骈文散化的特点,其《寒松赋》受古文运动影响,摆脱了声律辞藻拘束,情感流露自然,语言无有赘述;其公牍文多涉典故,运用得当,不偏僻,不晦涩;其杂记工于描写但无深厚情感,纯粹记事写景之作,不能打动人心;其碑铭强烈渗透个人情感,娓娓道来,拉家常一般;其序仅《追昔游集序》一篇,情感外露,在写情感方面较为客观。

后世评价

《新唐书·李绅传》:李绅,字公垂……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

计有功《唐诗纪事》:开成间,绅集其诗为《追昔游》,盖叹逝感时,发于凄恨而作也。或长句、或五言、或杂言、或歌、或吟、或乐府齐梁,不一其辞,乃由牵思所属尔。起梁汉,归谏垣,升翰苑,感恩遇,歌帝京风物;遭谗邪播越,历荆楚,涉湘沅,逾岭峤,抵荒陬,止高安;移九江,泛五湖,过钟陵,溯荆江,守滁阳,转寿春;改宾客,留洛阳,历会稽,过梅里;遭谗者再为宾客分务,归东周;擢川守,镇人一梁。词有所怀,兴生于怨。故或隐或显,不常其言,冀知音于异时时已。

毛晋《汲古阁书跋〈追昔游集〉》:(绅)与李文饶、元微之齐名,人号“元和三俊”……忆游述怀,俯仰感慨,一洗唐人小赋柔摩风气云。

胡震亨《唐音癸签》:李公垂《追昔游诗》,大是宦梦难醒;然其揽笔写兴,曲备一生穷泰之感,亦令披卷者代为怃然。

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短李以歌行自负,乐天亦称之。又少以《悯农》诗见赏于吕温,今二绝盛传,吕之鉴赏真是不谬。歌行遂不可复见,惟有《追昔游集》耳,颇有体格。

《四库全书总目》:绅与李德裕、元稹号“三俊”。白居易亦有“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句。今观此集,音节晖缓,似不能与同时诸人角争强弱。然舂容恬雅,无雕琢细碎之习,其格究在晚唐诸人刻划纤巧之上也。

宋育仁《三唐诗品》:五言其源出于谢惠连,惟炼蓄未深,时多泛滥;七言托体初唐,加以纵横,格律已疏,颇嫌墨障。长歌则《苏台》一篇,短歌则《莺莺》一曲,容姿朗秀,顾盼生情。里谣七字,古风五言,不减张、王,渊然足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