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名人名言

 > 

论语中的名言有哪些

论语中的名言有哪些

2023-12-12 17:05:04 303浏览

论语这部经典著作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他们之间的思想品行也值得我们深深的学习和思考。

论语中的名言有哪些

一:谈错误

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注释】犯了错误却不改正,那就是最大的过错呀。

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因,毋我。——《论语·子罕》

【注释】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成见,不自私自利。

3.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注释】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二:谈处世

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注释】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5.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注释】君子关心的是道德,小人关心的是土地;君子关心的是法度,小人关心的是好处。

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注释】君子懂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三:谈为人

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注释】君子言语上要谨慎,行动上要敏捷。

8.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注释】君子认为口里说的超过实际是可耻的。

9.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注释】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惕: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应该警惕不要沉溺酒色;到了壮年,血气正旺,应该警惕不要争强好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退,应该警惕不要贪求占有。

四:谈理政

10.政者,正也。子帅子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正字的意思就是端正。你带头端正自己的行为,谁还敢不端正呢?

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注释】统治者自身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统治者自身不端正,即使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会听从。

1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注释】不担心财产少,只担心财富分配不均;不担心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

五:谈追求

13.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注释】财富如果是可以求得的,即使是执鞭这样的低级职务,我也愿意担任。如果不可以求得,那就按照我所爱好的行事吧。

1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注释】志士仁人,不会因为求生而损害仁道,只会牺牲自身来成全仁道。

1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注释】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虑。

六:谈交友

16.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

【注释】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

17.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注释】可以跟他说的,却不跟他说,就会错过值得交往的人;不可以跟他说的,却跟他说了,就是说错话了。聪明人既不会错过值得交往的人,也不会说错话。

18.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注释】原则主张不同,就不能一起谋事。

七:谈学习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注释】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2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注释】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2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注释】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八:谈为师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注释】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学习师法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跟着做,了解他们的缺点自己注意不去犯。

2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注释】孔子从四个方面来教育学生:历史文献、生活实践、待人忠诚、讲究信用。

24.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注释】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九:谈人生

2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注释】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依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能乐天知命;六十岁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行事,而又从不超出规矩。

2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为政》

【注释】聪明人喜欢流动的水,仁者喜欢稳重的山;聪明人性好动,仁者性好静;聪明人快乐,仁者长寿。

2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注释】人如果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杠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它靠什么行走呢?”

论语的背景及作者

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世于公元前479年。他致力于教育事业,弘扬儒家思想,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言。《论语》即是他及其弟子所著的一部集子,收录了他的言行和学说。

《论语》的撰写时间相对较晚,为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之间。《论语》的作者不仅包括孔子本人,还包括他的弟子和传人们。他们对孔子的言行进行了整理和记录,并加入了自己的见解和注解。

论语对后世的影响

1、转变了中国传统伦理观念:《论语》中重视的“仁”的概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而且影响了后代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注他人的利益、尊重他人的人格,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道德准则,这也与孔子所强调的仁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2、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发展:孔子的思想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因此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官员,必须首先学会正义和道德。基于这个原因才出现了科举制度,把选拔官员的关键因素由社会地位转变成为队长的品德修养,借以保证“仁政”。

3、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论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地强调个人修养和品德成长的重要性,提出了“学就是行”、“不耻下问”等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和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中国文化和道德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