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读书笔记

 > 

什么是契诃夫式结尾

什么是契诃夫式结尾

2023-12-06 17:26:36 694浏览

小说的第一章能够帮你卖出这本书,而最后一章能帮助你卖出下一本书。由此看来小说的结尾十分重要。小说的结尾有好几种形式,其中契诃夫式结尾诠释了悲剧的内涵。契诃夫式结尾是以俄国文学大师契诃夫命名的,他的短篇小说,被成为“生活的切片”。

什么是契诃夫式结尾

契诃夫式结尾就是以悲剧结尾,以强烈的抒情性气味表达了他对丑陋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并将赞美与嘲笑、欢乐与痛苦的情感融于其作品的形象体系中。换句话说就是,每个人都感到失望,幻灭,痛苦,忧郁,但还活着。

契诃夫式结尾的例子

例如《万卡》一文中:

万卡把这张写好的纸叠成四折,把它放在昨天晚上花一个戈比买来的信封里。他略微想一想,用钢笔蘸一下墨水,写下地址:

寄交乡下祖父收

然后他挠一下头皮,再想一想,添了几个字:

康斯坦丁玛卡雷奇

他写完信而没有人来打扰,心里感到满意,就戴上帽子,顾不上披皮袄,只穿着衬衫就跑到街上去了万卡跑到就近的一个邮筒,把那封宝贵的信塞进了筒口他抱着美好的希望而定下心来,过了一个钟头,就睡熟了在梦中他看见一个炉灶。祖父坐在炉台上,耷拉着一双光脚,给厨娘们念信泥鳅在炉灶旁边走来走去,摇尾巴(有删节)两点,第一:信的地址是寄乡下祖父收,这个不详的地址表明了他全部希望的信永远地寄不到爷爷的手里。读者不禁为此痛心,愤怒!这个连信都写不明白的孩子,怎么能摆脱悲惨的命运呢?又是怎样一个社会使孩子有如此悲惨的命运呢?

第二:万卡在邮完信后做了一个梦,梦中看见一个炉灶,炉台上坐着祖父,搭啦着一双光脚,对厨娘们念信。泥鳅绕着炉子走来走去,摇着尾巴。这梦,是痛苦惨然的暗示。万卡的梦只能是儿童玫瑰色的梦,血淋淋的现实仍在老地方等着他。

作者以极其平淡的语气结束了全文,没有一点感情波动,将血淋淋的现实展现给读者,这就是契科夫式结尾。

例如《爱与黑暗的故事》中:

书的最后是奥兹试图唤醒自杀身亡的母亲:“她早晨依旧没有醒来,天光明媚时也没有醒来,医院花园的榕树枝头,鸟儿爱莉斯惊异地呼唤她,一遍又一遍地呼唤她,无济于事,然而它一遍又一遍地尝试,现在依然时时在尝试。”整本书也正是如此,奥兹试图用一个悲欣交集的犹太家族史,呼唤出一种不同以往的民族冲突结局,用他的话说,一个契诃夫式的结局,然而至今无济于事,他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尝试,时时尝试。

例如《带子》:

他的短篇小说《带子》就是以这种方式结束的。在这个故事中,女主角的丈夫去世后,她为了纪念他,戴着他的腰带生活了很久。但最后,她发现这个腰带的真正主人是另一个男人,于是她突然把腰带摘下来,扔到了桌子上,结束了故事。契诃夫式结尾的特点在于,它能够让读者突然意识到故事中隐藏的某些东西,或者发现故事的真正含义。这种结尾方式常被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揭示社会问题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思考性,成为现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契诃夫式结尾的特点

明确揭示了作品中的残酷现实,没有任何掩饰和美化。这种结尾常常以冷静客观的语气呈现,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社会的无情和人性的脆弱。

契诃夫式结尾是指契诃夫在他的作品中常常使用的一种特殊结尾方式。通过冷静客观的描述,剥离了情感的涌动,以平淡的语气呈现作品的结局。这种结尾方式让读者感受到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无奈。契诃夫式结尾的特点是不给予读者任何安慰或希望,是直接揭示作品中的悲剧和痛苦。

小说结尾的类型

1、出人意料式(欧亨利式):这种结尾,能使平淡的情节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突出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

2、莎士比亚式悲剧结尾:莎士比亚的悲惨结局,虽然天上有一种公正的审判,但台上早已尸横遍野。

3、契诃夫式悲剧结尾:与莎士比亚式结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契诃夫的悲剧,每个人在结束时都会有一种虚无、痛苦、伤心、失望、疲惫的感觉,但他们都还在。

4、令人喜悦的结局作用:(1)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2)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3)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5、以景作结式:这种结尾,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首尾圆合之势/照应题目,首尾呼应;暗示情节发展/故事结局;烘托人物形象;升华深化主题/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

6、莫泊桑式结尾:往往先把故事背景勾画出来,然后便描写人物,或相貌特点、惯有动作,或口头禅等,接着展开故事情节,内容也不复杂:或是钓鱼或是打猎或是社会新闻,最后情节突然一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故事也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