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语法

 > 

六尺巷的故事原文

六尺巷的故事原文

2023-12-01 17:34:53 442浏览

六尺巷,在今安徽省桐城市西南的宰相府内,长约180米、宽约2米,由鹅卵石铺就,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桐城六尺巷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启示。

六尺巷的故事原文

六尺巷的故事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张英为什么会如此行事?

清末著名学者马其昶所著的《桐城耆旧传》中这样描绘张英:三藩叛乱时,“一时典诰之文,皆出公手”。张英历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职,治国辅政,才学出众,清廉律己,世人称誉。

张英一生品学兼优,常年身居高位,在皇帝面前行走。他的履历、他走过的路,使他深深懂得,辅佐皇帝,为国担当,为民分忧,首先得从自家做起,从每一个家庭做起,从一桩桩一件件小事做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张英对家人家族的教育不仅以严着称,更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自作表率。

张英写给家人有《聪训斋语》,专门从立品、读书、养身、择友四个方面告诫教导家人后辈。他写道:“欲行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

在张英的言传身教下,次子张廷玉成为康熙朝进士,居官五十多年,历康、雍、乾三朝,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军机大臣,乾隆朝晋三等伯、加太保。

张廷玉的长子和次子也官至内阁学士,四子官拜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

张英以他谦逊宽容、秉礼处世的家教家风,带出了为官清正、心系百姓的子孙后代,为世人称颂,给今人启示。

六尺巷在什么地方?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隶属于桐城市文昌街道办事处胜利居委会,现在为安徽省荣休院工作区。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全长100米,宽2米,鹅卵石路面。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六尺巷总用地面积52149.53m2,总建筑面积?21119.74m2,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六尺巷建成于清康熙年间,张氏家人与吴氏因地界发生纠纷,张英给家中写诗劝阻,家人便拆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后三尺,故成六尺巷。1993年,安徽省对六尺巷进行修复,1999年进行复建与扩建。2019年,桐城市政府启动六尺巷片区的恢复与修缮。六尺巷主要景点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太湖石等。

六尺巷在1985年被评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月21日,六尺巷被授牌成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六尺巷告诉我们的道理:

史料记载:张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持书于都,公批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由于时代变迁,原宰相府屋舍多毁废不存,六尺巷仅为遗址,后来作为历史文化遗存受到重视,当地政府遵旧制在原址上恢复原貌,并增设牌坊,照壁,山石,回廊诸景致,以弘扬前贤敦睦,友善之精神,表达先贤谦逊礼让之美德,激励后来者大度做人,秉礼处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民族有着根深蒂固的家国思想、家国情怀,六尺巷的故事彰显了儒家修身、齐家、仁者爱人的博大内涵,更在为官修德方面,留下了最好的文化传承遗产。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吸收传统文化的充足营养,坚持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发挥礼序家规、教化作用,让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张英简介

张英(1637——1708年),安徽桐城人,清康熙二年(1663)年举人,六年中进士。清朝大臣,也是著名大臣张廷玉之父。《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张英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你们懂得,但是作为为官界的一股清流,硬是凭借一纸家书摆平了这桩事,但是他可能万万没想到,这件事竟然流传为佳话。

张英四十年获准退居乡里,康熙御书“笃素堂”匾额相奖,顾名思义张英为人淡泊,为官谨慎,康熙称赞他“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他的家教是“务本力田,随分知足。”其实从六尺巷的美谈中也能窥得一二。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南巡,他再次迎驾于清江浦(今江苏清江市)。张英生于明崇祯十年,卒于康熙四十七年六月,享年72岁。

赐祭葬加等,谥文端。世宗即位,赠太子太傅。雍正八年入祀贤良祠,乾隆初年,加赠太傅。著有《笃素堂集》、《易经衷论》、《四库著录》等著作。

在安庆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指的就是张英父子。张英、张廷玉父子,一般都称之为“大小张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