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最后工作的地方是
焦裕禄在这个世界上只生活了短短的42年,却感动了几代中国人。位于河南兰考的焦裕禄陵园内,从全国各地前来瞻仰缅怀的人络绎不绝。
焦裕禄最后工作的地方是: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
1962年,焦裕禄来到兰考,他担任起了县委书记的职务,开始带领当地人民查风口、探流沙、种泡桐、筑堤坝,兰考的现状随着他的到来正在慢慢地好转。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在肝癌的折磨下离开人世,年仅42岁,临终遗言让人泪目!
“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把沙丘治好,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当他说完这句话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在场的人都泪流满面。他走后,群众们自发为他送别,每个人心情都很沉重,痛哭流涕。
焦裕禄的英勇事迹有哪些?
1、“空城计”智退国民党军。
。1946年春,因为胆识过人、造石地雷技术突出,焦裕禄从北崮山村民兵队调到巴陡区任武装部干事。当时在山东,国民党军队采取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步压缩的方针企图消灭解放军或者迫其北撤,然后在山东决战,进而占领整个山东。当时局势非常危险,焦裕禄多次接受侦察向导任务,摸清了敌情,有力配合了主力部队作战。在一次侦察中得知,7月19日国民党军整编第55师74旅和博山、淄川、章丘三个县的保安队和还乡团将要对北崮山村突袭,当时我军主力部队已经转移,地方武装不足以抵挡敌人的进攻。在区委会议上,大家苦无良策,情绪低落。一个干部说:“咱们要是有诸葛亮退司马懿的神机妙算多好!摇着羽毛扇往城楼一坐,轻轻一挥就把敌人吓跑了。”
这话一下子点亮了焦裕禄的思路。他考虑了一会,随即提出了“空城计”的退敌策略,区领导接受了。焦裕禄和民兵队员在北崮山村周围10多个村庄的石墙上,用石灰水写上“某团某营驻”,在老百姓家门口也写上“某排某班驻”。街道上,骡马大车一辆接一辆地走过,车上蒙得严严实实的,伪装成大炮的样子。造成我大部队要在此与74旅展开决战的假象。敌人搞不清虚实,只有转攻为守,开始修筑防御工事。这个“空城计”为我军回防争取了宝贵的5天时间。
2、淮海战役去支前。
1948年11月,被陈毅元帅称为“用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打响了。尉氏县成立了支前总队,每区组建一个大队,焦裕禄任彭店区支前大队长,带领彭店区1000多人的队伍开赴前线。当时连降大雪,给养困难。前线炮火连天、生死一线,后方支前队伍也都顶风冒雪、涉水蹚泥,推着挂有小油灯的独轮车拼命地运粮拉伤员。焦裕禄身先士卒、模范带头,自己的小推车上有时多达5个口袋。当看见队员刘庚申赤着脚推板车,焦裕禄把自己的新棉鞋给他穿上,自己却穿一双脚底早已磨破、两头漏洞的鞋子。这支队伍晚上赶路,白天休息,在隆隆的炮声中前进,到达庙头兵站后,又紧急加装了前线急需的子弹、手榴弹和炮弹前往睢宁集,路上敌机常来轰炸,队伍躲避着飞机急行军到达后,很多人已经衣衫褴褛,赤着脚板,即使这样,也没有一个人动过车上支前的军鞋。
尉氏支前总队不分昼夜干了56天后胜利返回尉氏县。由于表现出色,受到了豫苏皖军分区指挥部的表扬,还得到了一面镶着黄边黑字“奖给尉氏县担架二队支前模范”的锦旗。
焦裕禄的名言有哪些?
1、蹲下去才能看清“蚂蚁”。
为了看清“蚂蚁”,在兰考任县委书记期间,他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跑遍了兰考120多个大队,找到治理风沙的有效办法。今天的基层干部,也要善于蹲下去看“蚂蚁”。
蚂蚁很小,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个人站着,确实很难看清;要看清蚂蚁,就必须蹲下去,再蹲下去。如果党员干部整天只是坐在办公室一杯水、一张报,上上网,看看材料,自然难以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这样的干部,自然很难服务好群众,让群众满意。
2、干部不领,水牛掉井。
意思是虽然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但如果没有坚强的领导,力量就发挥不出来。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充分,工作方法正确、符合群众期待,就能赢得民心,凝聚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共识。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到位,能把老百姓关心的事一件件办好,就会使群众信服,增强每个人的参与热情,让乡村振兴的内在潜力充分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