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词汇

 > 

蒹葭的赋比兴体现在哪里

蒹葭的赋比兴体现在哪里

2023-11-30 18:46:11 1342浏览

说起《诗经》,大家都知道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在诗词的创作中,如何使用好赋、比、兴最能反映一个诗人的特点和水平。

蒹葭的赋比兴体现在哪里?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

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自然顺理成章之。尽管诗人满腔热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

诗人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而且用萧瑟清秋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

正是缘景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与怅惘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构成了全诗的艺术境界,给人以一种真切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

赋、比、兴的区别:

1、赋:

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这类意象在我国的诗歌创作中是十分常见的。

例如:辛弃疾的词《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月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可以说全词都是铺陈意象,以一连串的意象直接勾画出一幅恬静的乡村夜景图,描写景物不着一情字,但又处处可见那浸润其中的作者之情。

2、比:

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即我们常说的打比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

例如: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将青丝、雪这样的意象直接拿来比喻头发,从而使读者的联想一下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生动起来,给读者以无比鲜明的感受。

3、兴:

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兴必须依附于某一事物,要有一个能引起兴的具象,然后使这个具象渗透进作者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意境。

例如:臧克家的诗《老马》。诗人用塑造了一个老马的形象,它让大车“装个够”“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在这里,老马已经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直接的兴起对象,作者以这个形象来寄托不屈的民族个性和作者的赞美之情。所以,兴这种创作手法是既省笔墨又含义深刻。

蒹葭中的重点句子翻译: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洄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寻找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3、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游:顺流而涉。游,通“流”,指直流。宛:仿佛。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4、道阻且跻。

跻: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那道路坎坷又艰难。

5、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采采:茂盛的样子。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

6、道阻且右。

右:迂回曲折。

那道路弯曲又艰险。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全面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被誉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经》在先秦时代称为《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并列入“五经”,《诗经》一名遂沿用至今。《诗经》共收录诗歌311首,其中6首只有标题而无内容,被称为“笙诗六篇”。

《诗经》是经过长期、广泛的搜集编辑工作而成书的,除了少数篇目的作者可以考定或已有署名,如许穆夫人《国风·载驰》、孟子《小雅·巷伯》、尹吉甫《大雅·崧高》及《大雅·烝民》等,绝大部分篇目的作者已不可考。相传《诗经》为尹吉甫和孔子纂集而成,具体来讲古人关于其成书经过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王官采诗、孔子删诗和诸侯献诗。现在通常认为,《诗经》是由各诸侯国协助周王室采集,而后由史官和乐师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整理音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