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制度什么时候被废除的
历史的发展也体现在政治制度的改变,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丞相一职在政治制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制度不断演变,丞相一职也逐渐被废除。这无疑在证明着历史的迭代。话说回来,宰相制度什么时候被废除的?
宰相制度什么时候被废除的
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皇权,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废除丞相制度
首先,皇权和相权两者本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自从秦始皇称帝,建立封建制度以来,皇权和相权就一直伴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一直延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皇权和相权两者相辅相成,成就了几代君王的辉煌,也留下了皇帝与丞相之间的一段段佳话。但是,皇权和相权两者虽然相辅相成,但是也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因为整个国家权力的综合是有限的,就看权力怎么分配,皇权占得多了,相权必然会少,相权占得多了,皇权自然就会受到削弱。他们之间的这种矛盾,是权力感极强的朱元璋不愿意看到也不愿意接受的。
其次,废掉宰相可以加强中央集权。
正是由于皇权和相权两者此消彼长的关系,使得草根出身的朱元璋觉得,权力不应该分散出去,皇帝应该将权力紧紧捏在自己手里。这样皇帝才能有真正超然的地位,才能掌控一切,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最好选择。
最后,废掉宰相可以维护皇帝绝对权威。
一旦废掉宰相,没有了宰相的制约,皇帝的权力在扩大的同时,皇帝的威严也会得到最直接的体现。朱元璋认为这样更有利于自己管控朝局,管理国家。所以,朱元璋借着胡惟庸案,废除了宰相制度,从而将所有的权力紧紧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明初废相的影响
自中书罢废,亦即相国之罢废,六部独立,尚书地位提高。六部之外有府院、寺、监等与六部并列,同掌国之庶务。其诸卿长官皆直辖于天子,此为自唐宋以来之大变局,实为明太祖之非常措施此外,仅置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若干员,名为侍从规谏补阙拾遗,实则只作六部百司稽察之事,且其位卑职小,虚应故事而已。总之,明太祖废宰相改动中央官制,使所有限制君权之机构削弱,而控制臣下之机构则多方加强,形成君主强横而不可制。使得自己更好的“中央集权”。当时君主的权利达到了顶峰。
明初废相后,把中书省的大权划归六部,以六部尚书分理全国政务,大学士的官位,不过正五品朝会的班次,在尚书、侍郎之下。当时大学士的责任,是随侍皇帝左右,以备顾问,至于奏章的批答,则必须有皇帝的命令,且须在御前执笔。成祖以后,大学士渐受亲任,始有“内阁”之称。
成祖和仁宗每召阁臣密议国家大事,但奏章的批答仍出自皇帝,不委他人。宣宗时,阁权渐重,杨溥、杨士奇、杨荣皆以三孤(少师、少保、少傅)、尚书等官而兼任大学士,因而地位日隆。宣宗开始命内阁用小票墨书,具陈意见贴于奏疏表面,由皇帝裁夺,谓之“条旨”(又称票拟)。如皇帝同意,即以红书照条旨批出,但遇大事时,犹命大臣面议。宣宗以后的皇帝,日渐颓废,不亲政事,他们深居内殿,不复常与大臣相见,若干皇帝如世宗、神宗竟至二十余年不视朝。皇帝既不亲政,乃一方面专命内阁条旨,一方面又命宦官代为批决,因此又给予宦官专权的机会。然而内阁的权力,最高仅止于条旨,亦即仅能条陈对国政的意见或办法。最后决定权虽在皇帝,但由宦官代为批决,于是国家大权,渐落入宦官手中。
明自洪武罢相之后,章奏均先呈御前,由宫奴口传,转发阁中票拟,阁中又缴之御前,而后下各衙门施行,苟非精力绝伦、日理万机之主,则大权多将落于宫奴之手,明之辅臣入阁办事,职在批答,犹之开府书记,其事既轻,而批答之事,又皆内授而后拟。传授之人,成属阉宦,则阉宦先辅臣而知内授之意矣。故黄梨州曰:“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也。”又曰:“使宫奴有宰相之实者,则罢相之过也。”辅臣既无宰相之实,又不若宫奴之密迩天子,则凡关朝政内决大权,辅臣自不能与宫奴争。其荒谬之甚者,则内廷生活之所需,一切取办于禁城。数里之内,遂使人主之天下囿于此一细小范畴之中,而阉宦欺蔽人主之势亦遂至于巅极。究其源流所自,太祖废相于先,成祖开阉宦弄权之渐,宦官窃弄政权,而导致明朝之衰亡。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拓展知识:丞相的具体职权
一是,任用官吏,或是向皇帝荐举人才。其实,在人事任命这一点上,丞相所呈报上来的任用名单里,如果没有很大负面情况的,皇帝一般都会接受,当然出于稀释丞相提拔官员的应对措施,皇帝有可能在将期中的一些岗位安排上自己所信任的人,免得全是丞相的门生故吏。
二是,对于地方官的有考课和黜陟、诛赏的权力。这个权力很重要,地方官三年一考核,到底是升,是平调还是降职任用,丞相拥有很大的权力,所以丞相也成为地方官争相巴结的对象,每年的例贡肯定是不会少的。
三是,主管律、令及有关刑狱事务。
四是,地方上若有暴动等事,丞相派属官前往镇压。在军事或边防方面也承担一定的责任。
五是,全国的计籍和各种图籍等档案都归丞相府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