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史学热点

 > 

推恩令详细讲解

推恩令详细讲解

2023-11-24 16:33:00 533浏览

很多历史爱好者经常说,推恩令这条计策简直无敌,根本没有破解的办法,那到底是什么样的制度会得出这样的反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推恩令的相关知识吧。

推恩令详细讲解

《推恩令》是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的一项“削藩”政令。

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分封同姓诸侯和异姓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在稳定政局的同时也使得诸侯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大,甚至开始威胁到中央集权。从汉高祖到景帝,均颁布了多项政策,试图限制诸侯王的势力。如“白马之盟”“除诸侯相国法”削藩策、左官律和附益法等。其中景帝颁布《削藩策》引发了“七国之乱”。叛乱虽被平息,诸侯王势力依然很大。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继续削弱诸侯国势力,采纳主父偃“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的建议,正式施行推恩令。推恩令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命令诸侯王将王位的继承,由原来只传给嫡长子,改为长子、庶子共同继承。嫡长子继承的土地后依旧是诸侯王,庶子继承的土地后称为列候归郡县管辖。该法令通过温和的手段逐渐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为进一步削减诸侯王势力,汉武帝通过酎金律,一次夺爵106人,其中“王子侯被夺爵者达六十四人之多”。至太初年间(公元前104年—前101年),只剩列候5人,同姓王18人。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诸侯国的势力衰弱,封国逐渐郡县化,使得郡国并行的地方政治体制趋于瓦解,实质上转变为单一的郡县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汉武帝有余力对内以较低成本统一币制、收回盐铁专营权,缓解土地兼并现象,缓和国内矛盾;对外出兵匈奴,解除来自北方的威胁。

推恩令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推恩令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封地大的王国被分成封地较小的侯国,这个过程直接导致了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就使得面积过大的封国,逐渐的分崩离析。

推恩令的影响也是很重大的,首先,加强了中央集权,对皇帝的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其次,这样更有利于朝廷的政策下达,和地方的执行。最后,诸侯手中的广大的地盘被瓜分,他们手中的势力根本就不能和国家相抵抗,以便于国家对诸侯的统一管理。这样,地方上没有了诸侯的叛乱,对国家和百姓都是百利无一害。

拓展知识:历史上的三大阳谋

第一个阳谋——推恩令

阳谋不同于阴谋,阴谋往往是背地里让敌人受害,而阳谋不同。阳谋是敌人明明知道是计谋陷阱,但是只能够中计,进退两难。而在历史上的三大阳谋之中,第一个就是“推恩令”。

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颁布的。在“推恩令”之前是郡国并行制,这一制度下诸侯国拥有很大的权利,进而导致中央集权受到了损害。因此为了重新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规定诸侯王可以将封地划分给除嫡长子以外的儿孙。

这一决策的目的明显就是为了削弱嫡长子的权力,防止诸侯权利过于集中。那为何诸侯们无法拒绝和破解呢?这是因为,在古代皇帝还是至高无上的,即使地方诸侯权力再大,也是无法触及皇帝的。

而对于皇帝的命令,诸侯王其实是无法拒绝或者反抗的,一旦反抗,就会被皇帝压制,甚至有被杀害的危险。可是一旦服从了“推恩令”就会削弱自己的权力。因此,不管是进还是退,对诸侯王都是没有任何的好处的。

面对这一阳谋,各个诸侯当然知道皇帝的意思,但是也只能服从,因此在推恩令下,汉武帝成功加强了中央集权。而这一阳谋千年来也没有破解的方法,可见汉武帝的智慧也非常高超。

第二个阳谋——围魏救赵

紧接着第二个著名的阳谋就是历来为人们所熟知的“围魏救赵”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于战国时期。当时,魏国的军队在庞涓的带领下包围了赵国都城。赵国力量不敌魏国,而此时他们也知道齐国的军师孙膑足智多谋,于是情急之下,赵国只得向齐国求救。

此时,孙膑向赵国出了这样一个计谋:他建议赵国趁魏军全力攻打赵国都城的时候,用自己的兵力去攻打魏国的都城。因为魏国攻打赵国一定会调动大部分的兵力。所以此时魏国都城空虚无人看守,这个时候攻打魏的国都城,魏国一定会立刻撤兵去救自己的国都,这样也就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赵国听后,按照孙膑的提议去做。果然不出所料,魏国刚开始攻打赵国,就接到了自己的都城被攻打的消息。此时魏国只得无奈撤兵,攻打赵国的计划也以最终没能得逞。

此时魏国也知道这其实是赵国的计谋,但是又不得不撤兵。毕竟相比较攻打其他国家的都城,保护好自己的都城的安危才是最为重要的。

而这也就是“围魏救赵”这一计谋之所以被称为是“阳谋”的原因。因为魏国明知道这是陷阱,但却进退两难。可见孙膑的智慧的确是高深莫测,无人能敌的。“围魏救赵”这一阳谋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精彩的历史故事。

第三个阳谋——二桃分三士

前两个阳谋想必很多人都有所耳闻,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但是第三个阳谋应该很多人都不够清楚。那就是二桃分三士的故事。

二桃分三士和现在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成语相关——二桃三士。这个故事发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齐景公手下有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位勇士。他们三人在当时为齐景公立下很多的战功。

按理说这三人应该是齐景公褒奖的对象,是建功立业伟大功臣,但是他们三个身上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目中无人,不尊重他人。而且不仅是不尊重身边的人,甚至对于比他们地位高的人,他们也不放在眼里,甚至有时候也不尊重齐景公。

我们都知道,古代帝王是统领所有人的,如果君主的臣子不服从于他,就算再有才华也只会造成威胁。所以,虽然这三位勇士骁勇善战,但是齐景公一直想找机会除掉他们三个人。

于是,齐景公找到他们,给他们了两个桃子,然后说:“你们按照自己的功德多少来决定自己是否吃桃子。”这一下难倒了三个人,三人吃两个桃子,注定是不够的。而他们也知道,自己三人立下的功劳不相上下,这明显是一个计谋。如果谁吃了,就证明在自己心目中比另外两个人功劳多,倘若不吃,则就证明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的功德。

三人明白了这是齐景公的圈套,知道齐景公已经不相信他们了。所以无奈之下只得自杀。而后来齐景公也是厚葬了他们,可谓是不费吹灰之力解决了三个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