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人文地理

 > 

断机教子的故事简介

断机教子的故事简介

2023-11-24 15:33:46 450浏览

断机教子这个成语故事的孟母面对孟子的逃学,孟母既没有骂,也没有打,而是用“断机”一事使孟子明白不学习很可惜,从而勤学不止。

断机教子的故事简介:

孟子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

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断机教子的启示和意义:

1、纠错必严。

孟子幼时上学期间,半途回家了。这是不应该的。所以孟母立即予以说服教育,让孩子明白,学习上半途而废是不行的,以后的人生将会因为没有知识而灰暗。

2、借物寓意。

孟母将正在织布的机杼一下子弄断,告诉孩子,前面尽心尽力劳作多时的布匹将因此而成为“废品”。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在学业上也是经常半途而废,必将学而无成,人生必将困难重重,因为没有知识,只能做一些抵挡的工作。这样的话,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就会活得没有尊严。

3、以身作则。

作为孤儿寡母,在古代维持生活确实不易。但是孟母从来不抱怨,不怨天尤人,更没有抛弃孩子独自逃跑、私奔。而是坚强支撑这个家,坚持辛勤耕织,努力维持日常生活,节衣缩食,坚定送孟子去读书。这种处境下的家庭教育,即使今天,也是很有借鉴价值的,很有教育价值的。

4、注意教育方法。

教育孩子不容易,居高临下,忽视孩子的年龄特点,一味指责,不得其法,只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教育孩子必须因材施教,用合适的方法启迪、启发,从而引领孩子改进错误,不断进步。

关于孟母的故事:

1、孟母择邻。

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世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母看到了:“这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母看到了又说:“这也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孟母说:“这个地方可以用来安顿孩子呀!”

2、买肉啖子。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边的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

3、劝子远行。

在齐国,孟子多次向齐宣王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齐宣王虽然以年禄酬谢孟子,但是却不肯积极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他非常想去愿意采纳他政治主张的宋国,可是又担心母亲年事已高无人照料。

孟母知道了儿子的心事,对儿子说:“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

孟母的一席话把孟子的担忧和犹豫一扫而空,孟子随离家周游列国,受到了各国的空前欢迎,他的政治主张在许多诸侯国得到顺利推行。

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孔子之孙孔汲的再传弟子。

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