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读书笔记

 > 

光合作用反应式

光合作用反应式

2023-11-10 17:05:24 403浏览

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的过程。光合作用的研究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光合作用反应式

1、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是:6CO2+6H2O→C6H1206(CH2O)+6O2,也就是二氧化碳+水=光(条件) 叶绿体(场所)→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2、由公式可知,光合作用在光下才能进行,光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含有叶绿素的细胞在光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实质是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储存能量的过程。

3、光合作用主要包括光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阶段的反应式为H2O+ADP+Pi+NADP+→O2+ATP+NADPH+H+。在此过程中能量转化为叶绿素把光能先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并储存在ATP中。

暗反应阶段是利用光反应生成NADPH和ATP进行碳的同化作用,使气体二氧化碳还原为糖类。反应式为CO2+ATP+NADPH+H+→(CH2O)+ADP+Pi+NADP+,(CH2O)表示糖类。该反应的能量转化过程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变为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

光合作用是由一种叫光受体的物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过程,这种过程包括光吸收引起的电子转移和有机物储存形式的能量转换,并再利用受体物质不断重复这一过程。在光合作用中,太阳光被用于拆分和合成物质,有机物也就是碳水化合物被拆分和同时构成,这种反应叫做光系氧化还原反应。

光合作用的发展历程

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人们已经发现了植物的生长需要光的作用。1765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发现了植物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这被誉为“绿色呼吸”。

1877年,德国科学家科赫(Wilhelm Pfeffer)提出了“光合作用假说”,认为植物从太阳中吸收光能,并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但这一理论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

在20世纪初,法国科学家比居里(Marie Curie)和儒略·雄辩得(Pierre Curie)提出了阴极射线对生物体的影响,这给人们对光合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途径。接着,在20世纪20年代初,荷兰科学家范尼尔(Fritz Warburg)利用标记碳(14C)的方法,首次测定了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转化到有机物的量。

1932年,英国科学家鲁宾斯坦(Martin Lowry)提出了ATP作为细胞内的能量物质。1934年,美国科学家查默斯戈尔德(Melvin Calvin)率领的研究小组采用碳同位素示踪标记法研究了暗反应的过程,证实了卡尔文循环的存在,揭示了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光合作用的作用

1)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光合作用的理解也不断深入。目前,我们已经掌握了许多有关光合作用的细节和机制,比如叶绿素在光的作用下吸收光能后,会将这些能量转移到反应中心中的反应色素上,反应色素则会将这些能量转化为化学能,进而将二氧化碳还原成葡萄糖等有机物。

2)光合作用理论的发展对于生物学和生态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光合作用的深入研究,不仅拓展了我们对生命的认识,也为解决能源问题提供了一些启示。通过学习和仿效光合作用的原理,人们已经成功地研制出了人工光合成系统,这些系统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可用的化学能,用于制造燃料或其他有用的化学品。

3)光合作用还可以产生氧气。氧气在地球上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地球生命的进化。在没有氧气的时代,只有一些微生物可以在缺氧环境下生存,而在氧气出现之后,氧气成为了许多生命活动的必需气体,包括动物的呼吸、细胞的呼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