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为什么叫日不落帝国
英国曾经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因为那个时候,英国拥有非常多的殖民地,并且统治着殖民地本地的所有人口。但是世事难料,英国接下来的发展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英国为什么叫日不落帝国
”日不落“的意思就是无论在哪个时间点,太阳总会照射到当时的大英帝国(包括其殖民地),所以当时的英国也叫日不落帝国。
英国能成为超级殖民帝国的原因
1、政局的稳定
17世纪中叶,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后经过“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改善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地位。至19世纪,英国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已臻于成熟,议会有保守党和自由党两大政党,改革了选举法,选举权扩大到新兴的中产阶级和劳动者阶层。内政的平稳,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保障。
2、工业革命的推动
18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英国能利用工业化先发之优势,逐渐垄断世界贸易工业,确立了全球“世界工厂”的地位。进入19世纪后,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以自由竞争力压众国,由此获得无可争辩的经济强权。
3、对军事实力的支持
16世纪中期,英国在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中获利丰厚,国力增强,逐渐取代西班牙成为新兴的海洋强国,开始对外扩张,建立海外殖民地。之后,英国在英荷战争和七年战争中,相继打败最强劲的对手荷兰和法国,夺取了两国的大片殖民地,确立了海上霸权。至19世纪30年代,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即位,这位有野心有谋略的君主,支持政府使用一切手段,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自治领,使英帝国极度扩张。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最强盛的时代,经济发展,民主推进,教育普及,文化事业发达,英国成为维持国际秩序的主导力量。
英国怎么从日不落帝国衰败的
1、本土太小
英国最大的劣势,就在于其本土面积太过迷你。
国土面积小,首先就意味着无法供养太多人口,提供太多资源,这意味着理论上英国无法形成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也就缺乏相应的自力更生能力,这也意味着英国的命运时刻掌握在其他大国手中。
再加上英吉利海峡的阻隔,作为岛国的英国,在欧洲大陆几乎没有领土扩张的空间。所以在英国膨胀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市场时,英国不得不将目光瞄向了遥远的海外。最终在全球建立了面积达3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日不落帝国。
但殖民地毕竟距离英国本土遥远,管理成本是非常高昂的的,尤其是1899年第二次布尔战争,为保住自己的殖民扩张成果,英国除耗费了超过14亿两白银的天价军费,在国际社会也声名狼藉。
而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巨大消耗,力不从心的英国不得不在1931年推出《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认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自治领的独立地位,英联邦成为日不落帝国最后一块遮羞布。
而等到二战结束后,负债累累且元气大伤的英国再也无力维持庞大的殖民体系,英国彻底被打回了原形,而没有殖民地的英国,就意味着不可避免的衰落。
2、模式太旧
理论上英国几千万的人口,想要管理面积达330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4亿的广阔殖民地,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现实情况是英国不仅管理得很好,而且还收获了巨大的利益。
以英属印度为例,英国先是以东印度公司的名义逐步控制了整个印度地区,而后英国政府接手,以很少的人数推行以夷制夷方式,分化和笼络南亚次大陆上的数百位土邦王公,最终达到牢固统治南亚的目的。
控制殖民地虽然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但同样也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以至于当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展开时,英国就像今天抱着美元石油霸权不松手的美国一样,殖民地带来的高收益使英国上层不愿意在提升国内技术水平上投入过多精力,这使得英国的兴衰越来越取决于殖民地的多寡。
事实上直到一战后,英国仍然在疯狂地扩张,战败国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英法悉数瓜分,而这也成为大英殖民帝国扩张的回光返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殖民地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越来越多,促使殖民地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终于为日不落帝国敲响了丧钟。
3、政策太作
近代以来英国外交的最大特点就是:作为欧洲国家,英国却处处与欧洲为敌。
英吉利海峡为英国提供了绝佳保护的同时,也使得英国与众不同。
在英国看来,意识形态固然难以原谅,但一家独大更不能容忍,所以英国从来都是谁强大打谁,这让英国最终收获了“搅屎棍”的光荣称号。
虽然出于国家利益考虑,英国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当时过境迁,尤其是二战后西欧整体被美苏边缘化的情况下,英国的所谓傲娇不仅不合时宜,反而令人作呕。
某种程度上说,作为凸显西欧国际影响力,抗衡美苏两极的重要平台,欧盟的崛起也是英国东山再起的唯一希望。
但欧盟带来的短期阵痛令“民粹主义”盛行的英国民众最终做出了脱欧的历史性决定,而这也注定了脱离欧洲的英国必然会加速边缘化,更要命的是不愿意脱离欧盟的苏格兰等地区掀起了越来越高涨的“脱英”热情,将英国推到了四分五裂的边缘。
所以,英国的衰落绝不是偶然,而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