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君封臣制的特点
在奴隶制灭亡的废墟之下,欧洲的采邑制与封君封臣制开始生根发芽,并且最终成为了欧洲封建社会的代表性制度。西欧封建社会的封君与封臣关系,纯粹是一种封建主个人之间的关系,而非国君与其臣民的关系。所以,这种制度下的国家,也自然会受到一些负面的影响。
封君封臣制的特点
封君封臣制的特点是封君与封臣之间相互承担义务和负有责任。
从理论上来看,封君对土地拥有所有权,而封臣只有使用权,而且在死后必须归还。但现实与之大相径庭,封君很少能够真正收回土地,因为多层分封的关系,使得封臣封君之间彼此关系错综关联,而且土地零散,如果封君要收回土地则容易形成混乱。所以,封土实际上变为可以继承、可转让、可买卖的私人财产。
封君封臣制度中,最为关键的是封土。最初封臣和封土并非一一对应。封君有保护封臣生存的义务,一开始是通过请封臣回家中宴请,或者赏赐封臣实物来表现;但是随着战争的扩大,这种报酬开始无法维持,封君所需的封臣人数上升,报酬方法也开始改变,以赐予人们相应的土地使其获得生存这一手段来维系双方之间关系,这一做法很快流行。最初分封的土地称为“采邑”,在墨洛温时期就已经存在;到了查理·马特时期,由于开始和阿拉伯作战,于是大规模的封臣。同时“采邑”也开始变为封土,获得封土的条件逐渐以军事义务为主旨而固定下来。
封君封臣制和先秦时期的分封制主要差异
1、基础不同
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大多具备着两个基础,一是与王室有较近的血缘二是有较大的功绩。这些具备了,就封给一个适当的爵位,然后指给一块地建国,有爵(指公侯伯子男五等,各国内部的等级爵位不算)者互不从属(当然战国的几个新兴诸侯是用政治军事的方法取得的实权)。而欧洲的封建领主,往往是通过武力、联姻、继承等手段取得土地,然后再宣誓效忠某位更高级领主,获得爵位。
2、从属关系差别较大
先秦的分封制是层层隶属,从礼制上讲,诸侯效忠于天子,大夫效忠于诸侯,如此大夫也效忠与天子,即效忠于上级的上级直至天子,周天子对全国的土地拥有最高的所有权,而诸侯们只有使用权。而欧洲各级封建主之间只效忠于其直接上级,隔级之间无单向度的效忠关系,这也正是欧洲很多君主无法调动国内的骑士的原因。
3、继承不同
先秦的土地继承是严格按照宗法家族制的男系继承,女系及外戚无权继承,而且理论上讲诸侯的继承都要受到王室的节制,王室有权否认继承(实际操作是另一回事,但诸侯的丧事和爵位继承都要通报王室)。而欧洲虽然有着更加严格的长幼制度(即长子继承全部,幼子什么也得不到。先秦宗法幼子降一级分封),但在继承权上相当松,女儿有继承权,外戚也有继承权,这就造成了大诸侯跨国领有土地、同时从属于两个上级领主、继承纠纷国际化等情况的产生。
4、紧密程度不同
先秦诸侯只能从属于天子,不服就要受到讨伐。等级森严,一成不变。而欧洲效忠关系十分松弛和自由,没有严格的宗法与分封制度。等级也有可能随着国力的改变而改变。
5、贡赋制度不同
先秦的贡赋制度其政治意义远胜于经济意义。诸侯贡赋为各地方物,代表这方土地属于天子。其贡献之物多为军事和祭祀物资,内容以林、猎、渔、矿为主,偶有谷类,也主要用于祭祀,如黍、椒(豆子)、麦、稻等。《左传·僖公四年》记载管仲伐楚时借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即反映了这个问题。天子及王室日常用度出自王室领地,公卿又各有专门的采地,如周、召、单等,这些并不依靠诸侯,因此从经济上来说诸侯与天子之间并无从属关系。而欧洲各级封建领主之间的供赋更像是租税,经济意义十分明显。内容以农牧产品为主。封建领主的日常生活主要就是靠直接农民的地租和下级领主的供赋来维持的。领主之间主要是经济从属。
封君封臣制和采邑制度的区别
封君封臣制:封君封臣制度中,最为关键的是封土。最初封臣和封土并非一一对应。封君有保护封臣生存的义务,一开始是通过请封臣回家中宴请,或者赏赐封臣实物来表现;但是随着战争的扩大,这种报酬开始无法维持,封君所需的封臣人数上升,报酬方法也开始改变,以赐予人们相应的土地使其获得生存这一手段来维系双方之间关系,这一做法很快流行。
采邑制:是中世纪在西欧实施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度。采邑原指西欧中世纪早期国王封赏给臣属终身享有的土地。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时期,国王对于服军役或执行其他任务的臣属,以封赐土地或金钱等作为恩赏,称作采邑。
封君封臣制与庄园和与农奴制的区别
封君封臣制和采邑制都是:层层分封,依次互为主从。但受封采邑享用期以封君或封臣在世时为限,双方任何一方死亡,采邑都应交回;但得到采邑的封臣都力图把采邑变成自己世袭占有的土地。而且通过采邑制逐渐形成了一种封建等级制度:国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
农奴制:这个就很好区别了,农奴的土地和采邑不同,采邑是被赏赐的土地虽然有一些征兵什么的义务但收入兵权是自己管理的并且不能随意收回土地,农奴们则是被租的土地不断被剥削没有满足农奴主剥削的可以被随意收回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