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何处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在古代,茶文化也是一种“道”。《茶经》便是一本讲述茶道的著名典著。你知道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哪里吗?
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何处
茶道一词最初见于唐代《封氏闻见录》,书中记载: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兴“鸿渐”即是陆羽。
陆羽(公元733-804年)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工于诗词善于书法。其代表作《茶经》提出了中国茶道的基本内涵,陆羽也因此成为“茶道”的创始者。
茶道六君子指的是什么?
茶道六君子指的是:茶则、茶针、茶漏、茶夹、茶匙、茶筒。
1、茶则:用于衡量茶叶用量,盛茶入壶的用具,一般为竹制
2、茶针:用于疏通茶壶内网,以保持水流通畅。
3、茶漏:置茶时,放在壶口上,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4、茶夹:又称“茶筷”,茶夹功用与茶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5、茶匙:又称“茶扒”,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
6、茶筒:用于盛放茶艺用品器皿的器筒。
茶道六君子材质通常为竹木,竹制品气质清雅,木制品质感纯然,与茶香墨香相得益彰。茶道组合使用完之后,要擦干或晾干,以免滋生细菌。故装进茶筒时,不要沾水。
中国茶道七大类型:
一、煎茶道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最早记述于唐代,有“吃茶”之说,流行于宋代。法门寺出土的金质茶具,展现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茶叶经烘干后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在煮茶时有时会加入盐等调料,喝茶时与茶叶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先将饼茶碾成粉末,置于锅中煎煮,最后加盐调味去除苦味,最好用长匙舀到小茶碗中饮用。
二、斗茶道
斗茶兴于唐盛于宋,茶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斗茶,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斗茶要点在于点茶,用小勺将茶末分到茶碗中,冲入沸水,用茶匙等用具搅拌茶汤产生茶末,乃至咬盏挂杯幻化出花草鱼虫的现象。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三、工夫茶道
工夫茶是唐、宋为开始,工夫茶讲究品饮功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四、禅茶道
禅茶道就是修行类,用饮茶来参禅悟道,清净为本。饮茶注重心境,讲究返璞归真、超凡脱俗。在品茶中让自己精神境界达到巅峰,简朴、淡薄、平淡、归真、忘我。
五、修身茶道
饮一壶茶,让自己身心放松,调和身体。修身茶道注重茶道的环境,用插花焚香、挂画为衬托,让自身融到茶中,用茶香熏陶自身的道德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六、礼仪茶道
中国为礼仪之邦,以茶道为代表,宣扬中华礼仪。茶道中的礼节有:跪姿、鞠躬、作揖、握手、点头、注目、手势、眼神、鼓掌,每一项都需要诚恳恭敬。
七、表演茶道
为了满足欣赏者的需要而进行的演示类茶道,讲究泡茶的每一个动作,环境的布置、音乐、舞蹈都要与泡的茶相匹配,充分展现茶道艺术。
茶树与云雾为伴,取天地之灵气,品茶悟道体现的是心灵与自然的和谐,以茶示礼,以茶悟道。
学习茶道的益处:
1、可以学习到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各类礼节
茶道最终是一种人与人在特定环境下交往的形式,茶会中有一套固定的准则,并且十分重视礼仪。因此,习茶即在茶会礼仪、做法等准则的熏陶与训练下,人们可以掌握各类礼节,而这些又会自然地应用于日常社会生活中,从而使家庭人际关系、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乃至与陌生人相处的关系都变得融洽。
2、让动作变得更美观
茶会整个过程中的一系列动作,包括坐、立、行、持物、取放物具等,都是经过数代人的洗炼优化后最终确立并规范下来的,可以说已几近于终极的合理、优雅与美观,其中没有一个多余浪费的动作。因此,习茶自然会纠正平时的不良习惯,养成优雅的姿态。
3、减轻压力,解除烦恼
生活节奏越快、生存环境越复杂,人们的压力特别是心理方面的压力也就越重。而茶会,从茶庭、露地到茶席乃至一切布置,包括茶的品饮本身,共同营造了一个安静、和谐的氛围。置身其间,自然可以放松精神,安定情绪,解除紧张感,并且宜于内省。
4、丰富人的感性生活
茶道重视季节感,这一点以茶花(即茶席上的插花)的表现最为明显,在服饰与道具的变换上也有体现。茶道重视与自然合一;重视协调统一,如道具的组合;重视每一个细节,无一处不精心。这一切自然地丰富了人们的感性世界。
5、开拓视野,提高修养
茶道的内涵不仅仅是茶,还涉及文化的多个领域,与花道、香道、书道、禅道等息息相关,并且承继了历史渊源,其文化沉淀深厚,是一门实践素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