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史学热点

 > 

舜帝是哪个朝代的

舜帝是哪个朝代的

2023-10-26 17:16:48 2357浏览

舜帝是中华民族共同始祖“三皇五帝”之一,是上古时代部落的首领。在传说中,舜帝是大禹的父亲,是他带领着人们由野蛮走向文明历史。

舜帝是哪个朝代的

舜帝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说中的尧帝时期的皇帝。他是夏朝时期的贤明君主之一,被尊为中国的五帝之一。

详细介绍:

舜帝(公元前2294年-公元前2184年),又称禹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第二位帝王,被认为是五帝之一。根据传说、舜帝是伏羲后裔,也是大禹的父亲。在历史上,尧帝以其高尚德行和杰出治国能力著称。他曾推行多项重大变革,使得周边各国都归顺在他的领导之下;同时他也致力于维持社会和平与稳定。尧帝非常注重发掘优秀的人才,提拔有才干的人担任要职,从而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与公平性。他认为应该通过仁慈和宽恕的方式管理国家和引导民众行为,以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为指导思想。

舜帝是一位伟大的统治者之一,他的领导使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他的领导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此外,他还创建了各种礼节和文化传统,这些都成为了后来封建社会的基石。

人物传说:

1、舜的家庭故事在战国时代非常流行,曾经一度只模糊说到“父顽、母嚚、象傲”,到了《孟子》里,就生出许多历历在目的具体事迹来,它们大多出自“齐东野人之语”,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尧舜传说の构成》一文里就认为,这些故事中含有大量齐鲁民间传说的成分。再加上娥皇女英二妃事迹,也凭空添加了许多妇道故事。历代的《孝子传》和《列女传》,大多以舜和二妃分居其首,便是这个道理。其实后来民间文学对此的发挥还更多,从汉代画像石到敦煌变文《舜子变》再到后世的地方传说、说唱戏曲等,关于舜的孝道故事有了更充分的延展;而舜的二妃故事更不局限于妇道说教,逐渐发展成哀感顽艳的凄美爱情。

2、虞舜神话是典型的上古英雄神话。著名神话专家袁珂先生认为,虞舜神话的本来面目,是作为猎人的虞舜与肆虐于北方地区的野象斗争的故事:“舜称‘虞舜’,‘虞’字的涵义,当是《易·屯》‘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的‘虞’,是猎夫的意思,而非一般人所谓的朝代名或地名。舜的弟弟象也只是动物象,而非名叫‘象’的人。虞舜这个生长在丛莽中的勇敢的猎人,在和野象的斗争中,由于野象的凶悍和狡谲,几番险遭它的毒手。后来靠了天女的帮助,才终于战胜和驯服了野象,使它开始在农业上为人类服役。而猎人舜也在人民的拥戴下成了他们的领袖。根据一些舜的神话的片断推想,古神话的本貌或许就是这样。”现存古代典籍中记载虞舜神话内容的,主要有《尚书》、《孟子》、《山海经》、《楚辞·天问》、《史记》、《列女传》、《论衡》等。从这些典籍的记载中,可以大致勾勒出虞舜神话的主要内容。

舜帝的主要功绩:

一、修订法律,以法治天下

舜登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订律法,在全国颁布统一的法规。舜命令皋陶制定统一的法律,让天下之人依法行事。舜还让皋陶制定了五种刑法,并在器物上画着五刑内容,以儆效尤。用流放到偏远地区的办法代替五刑,以示宽大。不是部落贵族的官员犯了错误,处以鞭刑;若犯小错或过错虽大但只是偶然为之,可以赦免,这在后来的国家法制中一直有所沿用。

舜帝颁布法律后,四海之内有了统一的法度,天下百姓,心悦诚服,纷纷称赞舜治天下有道。

二、治理四凶

发生在舜帝时期,也是舜的主要功绩。“四凶”指共工、骥兜、三苗和鲧。最终的治理结果是流放四凶,即流放共工于幽州(大约在今北京市密云区一带,过去叫故龚城),流放曙兜于崇山(今湖南省张家界市),将三苗迁于三危(即今甘肃省敦煌市一带),在羽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shù)县交界)处死了稣。

三、体恤民情,执政为民

舜登帝位之后,能躬身自明,礼贤下士,广开言路,开诚议政,精心治天下,以善施政,开创了明君善谋的先例,使四方诸侯心悦诚服,四海之内,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大团结。

舜命令主持政事的各方酋长,要对四方百姓提高政务透明度,要让百姓们明察四方政务措施得当与否,详细倾听四方百姓的意见。

四、命禹治水英名远扬

早在尧帝在位的时候,天下发生了大洪水,肆虐了八年。到了舜帝登位后,命禹主管治理水患,又委派身边大臣皋陶、伯益等助禹实施治水工作。大禹的父亲鳜治水29年,因反对尧舜翁婿禅位,被舜征剿,鲸在羽山被处死。鲧死后,禹为父守孝三年,并痛定思痛,总结经验教训,反思治水不利的原因,韬光养晦。

禹守孝三年完毕,这时水灾泛滥,洪水滔天,民众都在丘陵上居住,在这种情况下,舜紧急召见禹,着急地说:“禹啊,洪水如此泛滥,你赶紧上任去治水吧!”舜帝任命禹为司空,负责治理洪水,命令天下诸侯百姓都听从禹的指挥,调动各地百姓和劳役挖土掩埋,修堤筑坝,疏通河道,分流入海。

禹吸取父亲的教训,改变了只顾加固堤坝防水的办法,采用根据地形疏导的方法,效果显着。

治水期间,禹命令民众聚积土和木材,让皋陶的儿子伯益焚烧山头的树,从而使人民可以在丘陵等高处居住。又让伯益发给民众稻子的种子,播种到未受洪水灾害、潮湿低洼的土地上,禹让后稷和伯益带人到山里猎杀动物,并将粮食和肉类这些难得的食物分给民众以充饥,慢慢地,民众的情绪得到了安定。禹命令各部落诸侯各设立一名贤能的人担任方伯一职(部落首长,相当于地方长官),分别治理所辖境内的洪水,各自建立治水的功绩。

在治水期间,禹长期淋雨,风餐露宿,亲自深入治水一线和人民共同劳动,长期的劳动磨光了大腿和小腿上的毛发,因为长期沾水工作,导致禹患有很严重的风湿病。禹每日都忙于工作,顾不上吃饭,身上长期带着铲子,总是出现在治水工地的第一线;禹在30岁时娶了涂山氏女为妻,结婚仅四天就返回了治水的前线;在外面居住了十三年,三次过家门都没有进入,倾心竭力于治水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