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历史典故

 > 

十大诗歌题材类型

十大诗歌题材类型

2023-10-24 09:32:14 861浏览

诗歌,又称诗,是具有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诗歌创作时期为春秋战国,盛行时期为唐朝,文学地位为文学之祖,艺术之根。

十大诗歌题材类型:

1、送别赠别诗。

这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或表达对朋友的祝愿与视福。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雨霖铃》(柳永)。

2、咏史怀古诗。

其主题不外乎两大类。

(1)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

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刘禹锡的《石头城》。

(2)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白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怀古伤今)。

如杜甫的《蜀相》、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3)通过昔盛今衰的变化,表现时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伤。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3、边塞征战诗。

大都是以描写战争为主题,唐代着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1)或者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或者表达一种建功工业的理想。

如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3)往往和战争或贬谪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儿团聚,渴望过安宁生活等内容;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扯之情。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问,-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4、羁旅行役诗。

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这类诗表达的主旨主要有:

(1)人在旅途或身在异地他乡思亲怀远,如李商隐的《夜丽寄北》。

(2)诗人因贬谪以及其他原因被迫流浪,感怀身世,抒发种漂泊之感,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

5、托物言志诗(咏物诗)。

常与言志连在一起,通过对独特事物的赞扬或寄寓,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和理想。如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白然之物,抒白己心志的名篇。

6、写景抒情诗。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白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抱负。”~切景语告情语“,思想感情与景物是高度-致的。如杜甫的《登高》。

7、爱情诗。

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红云弄巧“秦观)等等。

8、山水田园诗。

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为题材的诗,体现了一种隐逸的乐趣。

(1)表现了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诗人的白得其乐和怡然白得。如陶渊明的《饮酒》、王维的《山居秋暝》等。

(2)表现了诗人远离红尘俗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9、哲理诗。

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创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10、咏怀述志诗。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现象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

咏怀诗也源白《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诗歌的基本特质:

1、诗有诗情。

诗词的内容刻画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即诗是一种诗人对人物或者社会的情感叙述方式,用诗词歌赋这种有一定规律的长短句表达的心情,就叫诗情。诗情往往搭配画意,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诗中要有画的形象,要把一个情字寄意于诗画之中。诗主要是表情的,情状,情感和心情。

原始人劳动过程中发出的劳动之声,如节拍,号子,其具有的简单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的起源和诗歌韵律的起源,当也是诗情的起源。这就是鲁迅先生说的“杭育杭育派”。所以诗是抒情的,原始诗歌抒发劳作之情。后来文人诗歌抒情更加丰富,更精致,更被修饰而艺术化,如唐·刘禹锡《秋词》中写道“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诗必言志。

《诗经》,《左传》,《尚书》,《荀子》等古籍中均有“诗以言志”的说法。虽然这些文献中诗言志的“志”含义并不完全一样,但基本都含有志向,抱负,理想,思想这类释义。后期随着时代的前进,诗所言之志的内涵释义逐渐广义化,扩展到人的内心的整个思想,情感,意愿。如汉代《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志并提,两相联系,比较中肯而客观。

当然,诗之言志,必然寓志于形象之中,且志与形象通常都应当保持着一致性。高明的诗人往往将自己的志向融化在诗歌形象中,而丝毫不露迹。

3、诗有诗韵。

旧体诗有近体诗(格律诗)和古体诗(非格律诗),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黏连,押韵也宽松到可以用邻韵;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在近体诗(即格律诗)成熟的唐朝,诗人们依然喜欢作古体诗,几乎每个诗人都有古体诗作品,李白杜甫也不例外。

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用乐府古题的诗,也是歌行体,这些诗都不讲究平仄。

下面这首《月下独酌》也是李白的古体诗代表作之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当然不能说李白不按照平仄写诗,只能说李白更喜欢写古体诗多一些,李白的五律、七律、排律以及近体绝句都有完全合律的佳作传世。

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

1、对比(对照)。

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正意反说(反语)。

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写作方法。

如:陆游《秋思》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就是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如:王维《田园乐(其六)》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4、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如:李贺《将发》

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5、借古讽今。

就是借历史上的人或事,影射讽刺当今的社会现象。

如: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借南朝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

6、直抒胸臆。

就是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杨炯《从军行》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一》。这几句大意是:古人写诗,贵在含蓄,意不外现。使人涵泳品味,才能理解它的深刻含义。诗贵含蓄不尚浅露,是我国古代传统的诗歌主张。

7、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

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描写边塞景象,寓情于景,展现边疆将士的伤感别离之情。

8、用典抒情。

就是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如:杜甫《江汉》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俪:对偶。采:辞采。百字:五言诗二十句,指全篇。这几句大意是:讲究全篇的对偶辞采,争取一句的奇特警策;在情景上一定尽力刻画形貌,在用辞上一定尽力要求新颖。

9、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

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如:贾至《春思二首(其一)》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10、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如:王安石《孤桐》

明时思解愠,愿斫亓弦琴。

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精神。

11、拟人。

是指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手法。

如:苏轼《海棠》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12、反复。

就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如: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丏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字间隔反复,使词的音调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张问陶是乾隆进士,他继承和发展了袁枚的“性灵说”,主张诗歌应抒写性情,反对模拟。这首论诗绝句“胸中成见爆消除,一气如云自卷舒。~”不仅针砭了当时诗歌创作中寻章摘句、模拟古人、门户之见等诸多弊病,也指出了诗歌创作中普遍应该注意的问题。

13、互文。

就是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

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14、双关。

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如:王昌龄《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一“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

15、比喻。

就是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如: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16、夸张。

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如: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17、烘托、渲染(有时用“侧面描写”)。

就是为了突出强化主要事物,用另外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托,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地突出显现出来。

如:李白《蜀道难》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用“黄鹤”、“猿猱”、“不得过”、“愁攀援”侧面写出山的高险。

18、设问。

是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如:李清照《如梦令》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9、抑扬手法(先扬后抑、先抑后扬)。

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指为肯定某人、事、物、景,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

如:纪晓岚的“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

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婆娘及儿孙们的赞扬之情。

先扬后抑,就是先用肯定的口气去赞赏别人的一些想法和要求,然后再来表达你需要拒绝的原因。

如: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人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统治者政治上的昏聩庸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