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语法

 > 

《家》主要内容概括

《家》主要内容概括

2023-10-20 14:15:27 408浏览

《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1933年5月上海开明书局出版首本单行本,用《家》取代原书名《激流》。

《家》主要内容概括:

写的是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

《家》人物形象分析:

1、觉新:

是高家的长房长孙,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典型人物。他一表人材,“能文能武”。曾对未来充满幻想,但“家”的重压却过早地笼罩了他。他尊敬长辈,真切地爱着弟妹们,维护着这个家的名声,甚至不惜把种种过失揽到自己身上。梅是他青梅竹马的爱人,可他还是无奈接受了长辈们为他挑选的妻子--瑞珏。他对生活有无限的眷恋,他爱妻子、爱孩子、爱家中的每个人。

长子的责任、懦弱的性格、尴尬的处境,使他费尽心力,要努力讨好每一个人,结果又无法让任何人满意。他有哈姆莱特式的犹豫,内心的矛盾和搏斗是“家”的人物中最丰富和最激烈的。

2、觉民:

是觉新的二弟,身体矫健,目光深邃,正直、聪明、冷静、外表显出一些内敛的气质。他不像觉新那么软弱、中庸,也没有觉慧那么好斗、冲动。他是个怀疑主义者,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因子,但在行动上,他讲究策略,更重行为结果。觉民与觉慧的愤怒不同,觉民更多的是轻蔑。没有效果的反抗和斗争,他是不会轻易干的。觉民不作无谓的牺牲,更不会作祭品。

觉民的爱情缺乏情趣,共同的境遇促使他与琴走到了一起,为共同志向奋斗取代了谈情说爱。觉民有理性、有勇气和顽强的生命力,觉新在“家”中渐渐“死”去,他却在“家”中成活,并走向成熟。

3、觉慧:

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他是小说中的一个亮点。他对于世界充满好奇,对自己所认定的道理,决不妥协,哪怕是他至亲的人。年轻的觉慧既敏感又爱冲动、行事莽撞,他还不了解人生有多复杂,也不能完全理解大哥。他所爱的女孩鸣凤的死,令他看清了家中的世态炎凉,他心里有一把火在燃烧,他愤怒,这不是他该过的生活,然而应该过怎样的生活,他又只有些模糊的想象。觉慧的性格,注定了他的出走。他的感情是外露的,火热的。他是《家》中最清新的因素,他对于未来充满着希望,深信青春终归属于自己。在心灵经受过痛苦的历练后,他的青春觉醒开来,激励他离开家,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4、瑞珏:

是觉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柔情,作为高家的长孙媳,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只能和觉新一起是维护着封建礼教的代表。

5、梅芬:

高家的亲戚,在对觉新的爱情上失利后,就变得沉沦乏志,没有了反抗精神,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的无情恶果。

6、鸣凤:

是高家的一个小丫鬟,性情刚烈、心灵纯洁,在对觉慧的产生爱意时,她并不因主仆差异而感到不可能。她为了这段感情,最后以死向封建专制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7、琴:

她主张男女同校,男女平等,她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虽然遭到母亲反对,但获得成功。她是一位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解放、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典型形象。在当时看来,她是时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为是当时女性中的先驱者。

《家》中的经典句子:

1、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

2、我不是奢侈家,不是命运和自然的爱子。我只是一个劳动者。我穿着自己的围裙,在自己的黑暗的工厂里,做自己的工作。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3、两个人对望着,好像没有话说了,其实心里正有着千言万语。

4、虽然环境的关系很大,但环境也是人造的。我们又何尝不可以改变环境?人无论如何应该跟环境奋斗。能够征服环境,就可以把幸福给自己争回来。

5、人们躺下来,取下他们白天里戴的面具,结算这一天的总账。他们打开了自己的内心,打开了自己的“灵魂的一隅”,那个隐秘的角落,他们悔恨、悲泣。为了这一天的浪费,为了这一天的损失,为了这一天的痛苦生活。自然,人们中间也有少数得意的人,可是他们已经满意地睡熟了,剩下那些不幸的人、失望的人在不温暖的被窝里悲泣自己的命运。无论是在白天或黑夜,世界都有两个不同的面目,为着两种不同的人而存在。

6、人原来是这样健忘的,同样的一个人在短短的时间内竟然变换了两个面目。过后他又想,大概正是因为这样健忘,所以才能够在痛苦中生活下去罢。

7、青春是美丽的东西,那么就让它作为我的鼓舞的泉源罢。

8、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左右两边墙角各有一条白色的路,好像给中间满是水泥的石扳路镶了两道宽边。

9、人的身体可以被囚禁,人的心却不可以。

10、天空开始在改变颜色。一年从此完结了。旧的在黑暗中消去,让新的与光明同来。

巴金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笔名巴金、佩竿、余一、王文慧、欧阳镜蓉等。中国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中篇小说《灭亡》,引起文坛的关注。1932年5月23日,长篇小说《雾》出版。1933年1月,长篇小说《雨》出版;5月,长篇小说《家》出版。1935年3月,中篇小说《电》出版。1936年4月,《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出版。1938年3月,长篇小说《春》出版。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1954年9月15日—29日,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60年4月,散文集《赞歌集》出版;同年,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1979年12月,杂文集《随想录》(第一集)出版。1981年,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82年10月,《随想录》(第三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