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字词赏析

 > 

非我种族者其心必异谁说的

非我种族者其心必异谁说的

2023-10-18 17:15:19 300浏览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非我种族这其心必异”,这句话从出现到现在,被引用了无数次,也引起了很多场争论。那么,这句话最初究竟是谁说的?

非我种族者其心必异谁说的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八个字最早是出自《左传》鲁成公,最早的意思是说楚国和鲁国的国君不同姓,形容不是同姓人,不是一条心。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鲁国国君鲁成公去晋国拜见晋景公,晋景公对他有失礼不恭敬的地方。

鲁国正卿季文子说:“晋景公将来一定不免于灾祸。《诗》说:‘敬之敬之!天惟显思,命不易哉!’要警惕慎重啊,上天明察,获得天命不容易啊!晋景公的命运在于诸侯,怎么可以对诸侯不恭敬呢?”

等到鲁成公回到鲁国后,就想背叛晋国,依附楚国。季文子说:“不可以啊,晋国虽然无道,还不可以背叛,因为他们是大国,国力强盛,君臣和睦,并且距离我们鲁国很近,诸侯们都听命于他,我们不能有二心。史佚在《志》中说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是我们的同族,心思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楚国虽然是大国,但不是我们的同族,难道指望他们爱护我们吗?”

晋景公就是成语“病入膏肓”中的那个生病的国君,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的孙子,在位期间,很有作为,多次击败楚国,后来在邲之战被楚庄王打败,但在楚庄王死后,又重新击败楚国,并打败齐国。

“赵氏孤儿”故事的时间背景也是发生在晋景公在位期间。

晋景公晚年得了很严重的病,上厕所的时候,掉进粪坑里死了。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讲的是什么道理?

按照《左转》的说法,“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是西周早期的一句成语,西周用的肯定是大篆,所以,这句话的本义只能用甲骨文、金文的本义去理解。

族,飘扬的旗帜+矢+口。旗帜:真正形成凝聚力的;矢:直奔目标的;口:符合天理的,合理的,与时势需求匹配的;故,“族”字的造字本义是:所有符合天理时势的人,才能真正凝聚在一起,形成整体的凝聚力。

所以,这里的“族”,不是民族,不是宗族,不是家族,也不是教派党派一族,而是指,只要是你在按照天理时势的需求去做事,大家必然同属一族,才能真正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天理时势,就是当前的客观整体公需,就是客观发展规律。比如当今世界的大趋势是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那么,谁往互相开放融合的方向走,谁的目的是给全世界逐步带来普遍且可持续的好,谁才能真正凝聚在一起,形成族的整体凝聚力优势。

类,米+犬+页。米:把分散的个体整合成一体;犬:本性不同的个体;页:从客观角度看问题的头脑;故,“类”字的造字本义是:按照本性不同,从客观角度把分散的个体整合成一体。

所以,“我族类”是指:你我虽然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在按照天理时势为人处世,必然会形成真正而强大的整体凝聚力,最终形成一个整体。

所以,“我族类”讲的是:真正形成整体凝聚力和真正实现一体化的根本原理。并非今天的民族、宗族、家族、教派党派之族。

“心”字的造字本义是:主观个体的心愿。

异,一个小人挥舞着双手把“田”抱在怀里。小人:凡事从自我角度出发的;田:与需求特别匹配的;故,“异”字的造字本义是:凡事都只想着自己,认为所有好事都是自己的,这才是异类。我们看,离异、异想天开、异类等等,其根本原因,都是因为各自只想着自己、认为自己最好、不考虑别人。

所以,如果大家各自只都从自己的主观意愿绝对出发,都只想着自己,只认为自己最好,认为好事都该是自己的,那么,绝对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凝聚力,更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一体化,这才是“其心必异”的根本原因。

所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讲的是这么一个原理:想形成凝聚力、形成一个真正的整体,只能靠大家都遵循天理时势;反之,都只想着自己最合适,绝不可能形成整体凝聚力,更不可能形成一个真正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