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生平简介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文采斐然却一生跌宕。萧红在不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为祖国文学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优秀作品。
萧红的生平简介
1911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
1919年8月母亲病故。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
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辍学在家。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萧红表现得坚定勇敢。
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1年10月,萧红从阿城逃到哈尔滨。违心地与王恩甲同居,怀孕临产期近时王恩甲却不知去向。
1932年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
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
1935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开始用萧红作笔名,蜚声文坛。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1940年去香港。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时年31岁。当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
萧红的经典名句:
1、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
2、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3、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以为得意。不得意怎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4、我不能决定怎么生,怎么死。但我可以决定怎样爱,怎样活。
5、大人总喜欢在孩子的身上去触到时间。
6、是山么,是山你就高高的;是河么,是河你就长长的。
7、河水是寂静如常的,小风把河水皱着极细的波浪。月光在河水上边并不像在海水上边闪着一片一片的金光,而是月亮落到河底里去了,似乎那渔船上的人,伸手可以把月亮拿到船上来似的。
8、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9、世界那么广大,而我却把自己的天地布置得这样狭小。
10、人在孤独的时候,反而不愿意看到孤独的东西。
萧红的代表作品:
1、《生死场》(1935)
《生死场》共有十七章节。讲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哈尔滨近郊一个村庄的乡民“生”与“死”的故事。在第一章节《麦场》至第十章节《十年》里,作者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日常生活。《麦场》写到赵三感到养牛和种地之不足,必须到城里去发展。他渐渐不注意麦子,每日进城,梦想着另一桩有望的事业。而这种时候,地主还要加地租,他和李青山等人想发起“镰刀会”进行抵抗,但中途失败,他家的青牛卖了,无法种地,他只得编鸡笼去卖。可这只是暂时的缓解,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贫困。“五月节”到了,由于米价跌落,卖的钱不够还债,成业家连一斤面粉也买不起。在东北严寒的冬季里,孩子们饱受摧残。生了病无钱医治,任其恶化,等待着死亡的来临。孩子死了,只是随便地用草捆起来,扔到乱坟岗任野狗撕扯。严酷的生存条件使他们连维持最基本的温饱的生理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精神世界的荒芜和残缺便成为必然。他们脾气粗暴,行为只受自然本能的支配,好像不经过大脑思考,甚至连作为人的本能的舐犊之情都沦落了。二里半、王婆、老赵三、月英、金枝,这些男人和女人像牛马一样地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乱七八糟地死。小说后七章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日寇铁蹄蹂踊下东北农民悲惨的生活状态以及渐渐苏醒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情绪。
2、《呼兰河传》(1940)
书本中的“呼兰河”,它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呼兰河传》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而是为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作传。小说第一、二章是对呼兰河城风情的描绘。第三、四章是“我”童年的回忆,展现“我”在呼兰河城度过的童年时光。第五、六、七章则是由景物转到人物,写出了团圆媳妇、冯歪嘴子、有二伯等一系列悲惨的故事。
《呼兰河传》单本的创作,于1938年开始于武汉,1940年完成于香港。1941年底,萧红病危之际要求骆宾基送她北上:萧红要回到家乡去。萧红曾计划写《呼兰河传》的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