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名人名言

 > 

登进士第是什么意思

登进士第是什么意思

2023-10-14 14:29:58 476浏览

第是古代科举的等级,进士是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的人叫做进士。你知道登进士第是什么意思吗?这个成语如今该怎么使用?

登进士第是什么意思

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登进士第”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之人。“登进士第”中的登是上、升的意思;第是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进士的相关介绍:

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的功名。

隋唐时期,科举考试设有诸多科目,其中进士科最为人们所重视,视为入仕正途。

宋代,科举的三级考试制度正式形成,乡试中榜者称举人,会试中榜者称贡生,殿试中榜者称进士。

之后历代,进士功名成为古代读书人科考金字塔的塔顶,最为难考。得中进士是古代无数读书人的终极梦想。

其中,进士又具体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分别俗称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得中进士者一般都前途光明。一甲可立授官职,二、三甲则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才授官职。

明清时期的官吏主要由举人和进士充任。其中,举人基本上充任了县级官吏;进士则一般都是备作中央官员,即使到地方上作小官,也都只是历练一下,将来都有比较好的升迁前景。

每次科考进士录取人数各朝不一。唐代较少,一次仅录取二三十人乃至几人;宋代较多,一般几百人。多时上千(当时举人无做官资格)。

明清时期,因举人有了做官资格,进士录取人数下降到100人左右。为平衡各地发展,往往按地域分配名额。

自隋唐至清,在我国1400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人数大约在十万上下。总体而言,这是一个才能卓着的群体。古代许多大政治家、文学家、学者都是进士出身。

中了进士后是什么待遇?

自宋代开始,进士及第后即可马上授官,明代大抵也是如此。但清代的情况略有不同,清制,状元授翰林院编撰,为从六品官,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为正七品。二、三甲进士被分派到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观政,还有一种叫法称“学习行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实习。

这些新科进士只有通过了实习期(一般为期二年),然后由各部堂官考核通过后,吏部才能授予官职。顺治三年(1646年)规定,二甲前50名授主事;51名至三甲前10名授中行评博,11至20名授知州,21名至70名授予推官,其他进士以知县选授。

康熙时期又规定:二甲进士授推官,三甲进士授知县。其后雍正、乾隆朝对进士授官都有不同的规定,从整体趋势来看,进士们的待遇也是一朝不如一朝,倒不是皇帝们不看中进士,而是确有苦衷,国家的文官编制总数才三万人左右,进士三年一科,短时间内朝廷也根本找不到这么多缺,所以只能论资排辈,挨个排队等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