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读书笔记

 > 

察举制是哪个朝代的

察举制是哪个朝代的

2023-09-28 09:08:47 381浏览

什么是察举制呢?察,考察,指的是从上而下考察、发现人才;举,举荐,指的是从下而上推举、推荐人才。连起来就指“皇帝下诏公开征辟人才,地方政府接到指令后在本地寻找符合条件的人才并向上级政府推荐,然后对通过相关考核的人才授予官职”这一种人才选拔制度。

察举制是哪个朝代的?

察举制在秦代已有,但作为完整选士制度的察举制,则是在西汉时期才开始确立。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前195年在位)虽是“马上得天下”,却深明不能以“马上治天下”的道理。所以高祖在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下诏求贤,辅佐帝业。

汉文帝(公元前179年-前157年在位)在即位第二年就下诏,说:“天下治乱,在予(自己)一人,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这便是察举制度的开始。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又下诏,举贤良能直言极谏,对策者百人,唯(晁)错为高第。

这里说明当时不但有了考试(对策),而且还有等第区别,显示此时察举制度已趋成熟。

被察举者的任用程序:

被察举者的任用程序主要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免去旧职,直接提拔任命新职;第二种是先试用一段时间,符合要求以后再对其正式任命;第三种是经过口试(策试的一种),通过考核以后再授予官职。

第一种情况通常适用于在职官吏被察举者,比如王吉因为“明经”而从郡吏被提拔为郎官。

第二种情况就如同当代企业设置的“试用期”一样,只有在试用过程中表现优异的人才有资格继续呆在企业。察举亦是如此,只有在试用期做出一定绩效的官员才能转正,否则就会被撤换,这对广大被察举者普遍适用。

第三种情况一般适用于乡绅秀才被举孝廉者,具体流程就是地方官员对这些人进行口试考核,其中思绪清晰、用词恰当、切中要害的人会被授予谏官此类官职,要是口试成绩较差就只能被任命为一般官吏。

察举制度的优势和弊端:

1、优势:

(1)保障皇权的至高无上。

察举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都是来自于地方,在血统上和皇帝以及前任大官没有什么关系。孝廉到朝廷当官之后,唯一能依靠的只有皇帝的赏识,也只能效忠于皇帝。因此,察举制不容易形成政治贵族,也不容易对皇权造成威胁。这正如明朝的后妃必须从民间选择一样,如此外戚无根无基,不容易祸乱朝纲。

(2)治理国家的政权开放给全国,人人都有希望参知政事。

从历史经验来看,社会阶层固化是其即将崩溃的前兆。只有广大人民群众都有阶层上升的希望,整个社会的基础才算牢固。汉朝的察举制从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采取分区定额的方式分配孝廉名额。也就是各个郡都按照人口比例来确定孝廉人数,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都一视同仁。所以,这就给了全国人民入朝做官的平等机会。如此,有利于社会阶层良性流动和稳定。

(3)有利于国家制定及出台真正代表全国民意的政策措施。

察举制下全国人民都有希望入朝做官,那么朝廷之上,必然充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官员。这样一来,中央政府出台政策,在经过官位审议之后,必定也是都代表全国性的政策,不会特别偏向某一地域,也不会特别无视某一地域。这就类似于西方国家议会中有来自各个州的代表一样,议会制定的律法政策也都需要考虑所有州的诉求。

2、弊端:

汉代察举,其权在地方长官,不在地方民众。如果地方长官贤良,那必然能选出真正的人才;如果地方长官徇私舞弊,不顾民意,推选私人,那就不能选择出真正的人才。所以,后世看到这种弊端之后,直接就废掉了地方推举的步骤,人人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展现自己的才能。也正是因为地方长官在察举中徇私舞弊,相互之间察举各自的宗族子弟、门生故吏,才导致门阀世家做大。

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异同:

相同点:

二者都是自下而上选拔人才的制度,九品中正是察举制的补充内容。

不同点:

1、出现的社会背景不同:

(1)察举制是在西汉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形成的一种荐举人才制度。

(2)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政权为更好地统治和平衡所辖区的各种力量而逐步形成的选官制度。

2、荐举方式不同:

(1)察举制是在举荐的基础上加强考试。

(2)九品中正制是由专任的中正官拣选人物。但九品中正制不再像察举制由地方长官兼任,而是由中正专任,这有利于选士工作正常、有效地进行。

3、选才标准不同:

(1)察举制科目繁多,没有统一的具体标准,因此主观随意性很强。

(2)九品中正制选才的标准是士人的行状和家世,使选士制度向“综核名实”前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