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是谁的著作
《礼记》,通常指《小戴礼记》,又叫《小戴记》,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章汇编。《礼记》共有四十九篇,其中因篇幅原因,《曲礼》《檀弓》和《杂记》有上下两篇,照此算,《礼记》应当为四十六篇。
《礼记》是谁的著作?
《礼记》是戴圣写的。《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重要篇章:
1、《大学》
《大学》是《礼记》中的重要篇目。宋代以前,一直依附在《礼记》之中。北宋的司马光最早撰著《大学广义》一书,《大学》的单行本开始出现。程颐、程颢两兄弟各自编了《大学定本》,南宋的朱熹又将《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并列,作《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的单行本自此风行天下。
《大学》以德治主义为核心,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哲学。其中《大学》的前两段是全篇的总纲,朱熹概括这部分内容为“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纲领提出了道德修养的总目标,这既是古代大学教育的纲领,也是对整个天下进行德治的纲领。八条目则是道德教育和德治的具体环节与步骤。《大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系统概括了先秦的德治思想,将儒家关于修身、治国的种种说法提炼为一个既简洁明快又有其内在严密逻辑的公式,对儒家的政治哲学是一个重大发展。
2、《中庸》
《中庸》是中国古代第一篇专门阐述中庸学说的文章。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前圣之书”没有一部能像《中庸》那样提纲携领的讲明道理,开启思考,把《中庸》抬到了超乎所有“前圣之书”的高度,并在后来编订四书时,收入《中庸》。
《中庸》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并将其系统化、哲理化。《中庸》将“中和”作为价值取向,“中和”不是无原则的折中调和,而是强调中立不偏倚。为了做到这一点,《中庸》又提出了“以礼制中”和“以诚执中”。
《礼记》认为,礼是圣人总结了政治及日常生活经验后据一般情况而定的制度,比较适中,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人们若事事依礼而行,大体可符合中道。诚指的是一种信实无欺,专一不二的美德,坚持内心的善德并且实践,也可以合乎中道。
《礼记》的思想:
1、礼治
《礼记》的核心思想是礼治主义,指通过种种礼义规范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礼记》的论述可以简单分为三点,一是对于具体礼仪的阐释,《礼记・昏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王制》中又提出了“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等概念。
并通过对上述礼仪的详细论述,构建起了一套极为完善的礼仪体制。二是对礼地位的提升。《仲尼燕居》中将“礼”等于是“理”,《乐记》中重申:“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更强调“礼”是一种不可改变的道理规律,突出其永恒性和绝对正确性。
三是对于礼功能的论述。对个人而言,“礼”可以教化人心,预防恶行,劝人向善。《经解》中认为“礼”的教化是润物细无声的,可以阻止那些尚未萌发的恶意恶行,使人们在无意中远离恶,自觉成为善。对于国家而言,礼可以严明秩序法度,达到治国安邦、稳定社会的目的。
2、刑法
在政治方面,《礼记》提出了“以刑禁暴”与“大同”思想。关于“刑法”,虽然《礼记》的核心是礼,但却并没有因此否定刑法的存在,而是将刑法作为礼的补充。
《礼记》希望通过礼来教化人心,减少斗争。但儒生也认识到了礼的教化是一种绝对理想,礼会有失效的情况,因此有了《坊记》篇,“坊”,就是“提防”的意思,讲述了人们违反礼制的情况下当如何,提出了“以刑禁暴”思想,即当礼无法发挥效力时,用刑法严厉治理国家人民。
关于社会发展蓝图,《礼记》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包含五个内容:选用贤能、财产公有、各尽其力、和睦共处以及社会安定。“大同”思想反映了儒家对社会的美好构想,也是后世人们所认为的理想社会的样子。
3、教育
《礼记》中的一些篇章还记载了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如《学记》,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之一,其论述内容涉及到教育目标、原理、方法和教师地位等方面。在教师地位方面,《学记》中提出“师严然后道尊”的说法,其中郑玄认为“严”是尊重的意思,也就是说要尊重老师。
在其他篇章中,也有涉及教师地位的论述,如《曲礼》中记载“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则起,请益则起。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对待老师需要行为上的尊敬和内心的敬服。在教学原理方面,《学记》中提出了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诸多原则,并加以阐释,如教学相长原则,《学记》中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结合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样才能取得进步。在教育制度方面,列举了塾、庠、序、学等不同规模的教学机构。在教学目标方面,《经解》中提出要让学生成为“温柔敦厚而不愚”“疏通知远而不诬”“广博易良而不奢”“絜静精微而不践”“恭俭庄敬而不烦”“属辞比事而不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