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文范文

 > 

泰山历史故事简介

泰山历史故事简介

2023-09-25 16:50:31 1034浏览

泰山是现在著名的一个景点,大家去爬泰山不仅是想要看其风景,还想要去体验一下其中的精神。从古至今,泰山都有着属于他自己的故事。

泰山历史故事简介

历史源流

春秋战国出现阴阳学、五行学之后,泰山就成为阴阳交替、万物发育的地方了。东汉时,由于道教的产生,社会上随之出现了“泰山治鬼说”,泰山神便掌管了天下生杀大权,古帝王降禅之坛,一变而为阎王殿。唐代学者颜师古注《汉书》中“上亲禅高里”之句说:“此‘高’字应为高下之高,二死人之里;高里山在泰山前麓,是鬼魄之地。”晋代干宝《搜神记》、张华《博物志》均言泰山掌管生死,书中还有不少托梦做阴间泰山官职而应验的故事。晋陆机的《泰山吟》颂道:“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峻极周以远,层云郁冥冥。梁父亦有馆,蒿里亦有亭。幽岑延万鬼,神房集百灵。长吟泰山侧,慷慨激楚声。”

明人许仲琳在所编《封神演义》中,让姜子牙封周朝武将黄飞虎任东岳大帝之职:“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凡一应生死转化人神仙鬼,俱从东岳勘对,方许施行。”

泰山的历史典故 

1、盘古开天辟地:传说盘古是开天辟地的神仙,他用自己的身体创造了世界。在盘古倒下后,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因此,泰山被视为五岳之首。

2、泰山北斗:这个成语指的是泰山的北斗七星。传说泰山有七十二峰,每一峰都有一位神仙居住,其中最北面的天峰上住着北斗七星。因此,人们把泰山的北斗七星与天下万山相比,认为泰山是诸神之王,可以保佑一方平安。

3、石敢当:传说泰山有一块巨石,名为“石敢当”。这块石头有一双眼睛,可以注视着天下万物。如果有妖魔鬼怪出现,它会发出巨响和光芒,让人们知道危险的存在。因此,人们把石敢当视为保护家庭和村庄的神物。

4、碧霞元君:碧霞元君是泰山娘娘,她是东岳大帝的女儿,掌管着阴阳生育和万物之灵。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人们会到泰山顶上烧香祭拜,祈求生育和幸福。

5、卧牛石:传说泰山有一块巨石,名为“卧牛石”。这块石头上有一道痕迹,就像是被牛卧倒时压出来的。传说这道痕迹是唐太宗李世民骑牛渡河时留下的。

6、闯王坡:闯王坡是泰山的一个景点,它是一段陡峭的山路。传说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打北京时,曾经路过泰山,他们在这段路上艰难跋涉,因此被称为闯王坡。 

泰山精神

“泰山精神”包括哪些主要内容,研究者各有不同的诠说。若举其荦荦大端,大致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1、会凌绝顶

泰山拔地通天的巍然雄姿,激发了人们登攀向上的渴求。有人说:泰山之壮美,尽在攀登中。正是在不断攀援的过程中,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攀登的感受,促使人们努力进取,自强不息。对此古今哲人都有大量的论述,从孟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到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邹善的“宁不念崎岖,怀此久且亟。……频语鲁诸生,万仞在自力”(《登泰山》)、朱节的“大观荡尘襟,敢辞登陟难”(《登岳》),等等,都精辟地揭示了这一主旨。在泰山登山沿途的历代题刻中,不少也是昭示攀登主题的:红门有“登高必自”,快活三有“从善如登”,十八盘有“上天梯”、“亦可阶升”、“共登青云梯”,大观峰的“登峰造极”。其中民国袁家潽的一则题刻阐述的最为精当:“愿同胞努力前进,上达极峰,独立南天门,高瞻远瞩,捧云擎日,可以长志气,拓胸襟,油然而生爱民拯世之心。”恰切道出泰山攀登精神意义所在。

2、重如泰山

由于泰山给人以凝重、稳重的视觉感受,在古人“君子比德”的思维下,泰山就成为某种高尚人格的象征。汉代史家司马迁便发聋振聩地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史圣以蒙受奇耻大辱的人生体验为代价,感悟出泰山所蕴含的人格价值。这一譬喻,成为中华民族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献身。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又引申此义,称:“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赋予了“重如泰山”以时代精神。

3、不让土壤

泰山文化在形成中,广泛吸纳了各区域、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其文化特征呈现多元色彩,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兼容的一面。秦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论称:“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正是对这一文化特色的生动隐括。类似的表述还有《韩诗外传》的“泰山不让砾石”,郑世元的“泰山不自高,因丘垤以成形”,元徐世隆的“泰山元不让微尘”(《蒿里神祠》),民国熊克武的“能成其大”(云步桥附近刻石),都高度礼赞了泰山包含万物、博大虚怀的气象。而民国邱山宁之《泰山赞》诗,尤为体现这一意旨的代表之作:“泰山何其雄,万物都包容。泰山何其大,万象都归纳。泰山何尊严,万有都包含。一切宇宙事,都作如是观!”

4、捧日擎天

“火山乍见焚东海,曦驭俄惊耀上台”(明赵勋《登日观》)登临泰山,最为激动人心的莫过于那雄浑澎湃的日出奇观了,这一对泰山日出的无比崇拜,正是中华民族追求光明意识的集中体现。在其背后,有着颇为久远的文化背景:在古东夷文化中,东方崇拜与日崇拜便有显着的地位。由于高山之巅是最先观看到日出的所在,所以在先民观念中,山岳与光明紧密相连。泰山日出观念正是此一信仰的遗存,体现了中国太阳崇拜与东方崇拜的思想精髓。这种对光明的向往,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以至于形之梦寐、牵之诗魂:从三国程昱的“梦天捧日”(《三国志·程昱传》),到宋人梅尧臣的“梦吟日观”(《登泰山日观峰》),再到元徐世隆的“梦登日观峰”(《纪梦》),都是这种信仰的真实体现。不仅对中国人如此,西方人在泰山之巅也同样感受到这一点,近代德国学者卫礼贤抒写极顶所感:“太阳升起之际,刹那间云层、平原、山峦尽收眼底。啊!中国真美。”(莎珑·卫《卫礼贤——中国与欧洲之间的精神使者》)联合国教科文官员马约尔也曾感叹:“每当在泰山上看到日出,就感到一种新活力,感到新的生活正在开始。太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东方升起,使我感受到泰山精神的另一方面,那就是坚持不懈的努力。这种泰山精神正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杨学锋《泰山精神正在激励着我们——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先生》,载《走向世界》1991年第5期)。

5、国泰民安

泰山“雄重盘礴”(元好问语)的山体,自古来就是稳定安宁的象征。职是之故,人们便很自然地将泰山与国家、社会的安定联系起来。最早体现这一思想意识的,当是汉代淮南王刘安之《上武帝书》,中云:“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也。”意思是说:国家的安定,宛若泰山被结物的大绳所固定一样(牢不可移)。由于“泰”字除训有“大”意外,也包含“安”意,古代“治而通”的政局也称之为“泰”。由实及名,泰山遂进而成为体现“国泰民安”此一民族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泰山之下所置州府,均循此意而命名为“泰安”,泰山极顶也由此点而得名“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