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发生在什么时期
《将相和》的故事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由三个小故事组成。《将相和》的故事发生在赵国名将廉颇和赵国上卿蔺相如之间,流芳千古,
将相和发生在什么时期
将相和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赵国。是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故事。
1、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得一天下宝物——和氏璧,秦王欲以十五城池换宝物,赵王明知有诈,可又惧怕秦王,遂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在朝堂上,蔺相如据理力争,斗智斗勇,使和氏璧完好无损回到赵国。
这个故事表现了作为一个外交家,蔺相如勇敢无畏,机敏智慧,不辱使命。留给后人很多启发。
2、渑池之会
秦王不甘心自己失败,周赧王36年,约赵王在渑池相会。蔺相如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秦向赵要十五座城,他寸步不让,说用秦国国都作为交换,使秦王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史称“渑池之会”。
这个故事进一步展现了蔺相如作为一个伟大的外交家为维护国家尊严,临危不惧,有礼有节的气节。
3、负荆请罪
渑池之会后,赵王安全回到赵国,加封蔺相如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不满蔺相如地位超过自己,认为自己作为赵国大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却凭着能言善辩而位居他之上,廉颇感到羞耻。欲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称病不上朝,避开与廉颇正面相遇。
蔺相如的门客下属对蔺相如行为感到不解。蔺相如以“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做比喻,他是为国家为重,廉颇知道此番言论后幡然醒悟,遂负荆到蔺府请求蔺相如的原谅,后来两人成生死之交。
从将相如中明白了什么?
1、忠诚:诗中的两位将军都表现出了对国家和皇帝的忠诚。他们在战场上英勇善战,为国家建立了赫赫战功,这种忠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2、勇敢:在战争中,两位将军都表现出了无畏的勇气。他们敢于面对强大的敌人,勇往直前,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战斗。这种勇敢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在面临困难时也要勇敢地迎难而上。
3、智慧:在战斗中,两位将军不仅凭借勇气取得胜利,还展现出了高超的智慧。他们善于制定战略策略,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从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种智慧告诉我们,在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时,我们需要运用智慧去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并付诸实践。
4、团结协作:虽然两位将军分别来自不同的军队,但他们都能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协作。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对于实现个人和集体目标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学会与他人合作,携手共进,共同追求成功。
廉颇介绍:
廉颇(前327~前243),嬴姓,廉氏,名颇,一说字洪野,中山苦陉(今河北定州市邢邑镇)人。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阳晋,封为上卿。勇猛果敢,屡立战功,闻名于诸侯。长平之战前期,采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军进攻。后为赵括所取代,致使长平之战惨败。九年后,击退燕国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拜为相国,封为信平君。赵悼襄王即位后,郁郁不得志,先后出奔魏国大梁,老死于楚地,入葬于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八公山乡郝圩村)
唐德宗时,名列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赠临城伯,位列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蔺相如介绍: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蔺相如原为宦者令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
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惠文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