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诗词大全

 > 

记承天寺夜游中心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中心思想

2023-09-21 17:07:48 362浏览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中心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主旨

体现了诗人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仲春抵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顿,不得签书私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到写这篇文章时已然快满四年,苏轼志同道合的友人张怀民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因有此文。

作品情感:

这首《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代表作品有《 赤壁赋》、《 后赤壁赋》、《 东栏梨花》、《 东坡志林》、《随记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