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主要事迹
在南宋晚期出现一位着名的抗元名臣,文天祥。文天祥反对侵略,为了保卫国家倾尽全力,这种精神值得后人铭记并学习。接下来介绍一些文天祥的主要事迹。
文天祥的主要事迹
1、见贤思齐
文天祥在童年时,就很仰慕英雄人物,尤爱读忠臣传。有一天,他来到吉州的学宫瞻仰先贤遗像。他看到吉州的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遗像肃穆地陈列其中,令他十分钦佩和敬慕。这些忠烈之士都是本乡本土的人,他们能做到的,文天祥觉得自己也要做到。
2、严父良师
文天祥的父亲文仪,是个读书人,一生不做官。他嗜书如命,只要书本在手,就废寝忘食,经常一盏孤灯,通宵苦读。天色微明,又站在屋檐下细认蝇头小字。他的学问却十分渊博,对经史诸子百家无不精研,甚至天文、地理、中医、占卜之书也广泛涉猎。
他还有买书的嗜好,有时没有钱,即使把身上的衣服典当,也要把书买下。他对劳苦的乡里充满了同情,有读书补世的志向,着有《宝藏》三十卷,《随意录》二十卷。文天祥文辞出众,父亲文仪的教育实在居功至伟。
3、兴师救亡
文天祥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异族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蒙元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建一支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
不是虎羊相拚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后来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
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慷慨就义。多少年来,文天祥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4、起兵勤王
咸淳十年(1274)七月,度宗病死。贾似道抑长立幼,扶四岁的赵显继位,即宋恭帝。九月,二十万蒙古铁骑由丞相伯颜统领,分两路进攻南宋。淮西制置使夏贵不战而逃;而辞官十多年的江万载却毅然不顾朝庭反对毅然自组义军节节抵抗蒙元。十二月,鄂州失守,都统程鹏飞归降。
各地宋军把官在铁骑压境时纷纷叛变,黄州、蕲州(今湖北蕲春南)、江州(今江西九江)、德安(今湖北安陆)、六安等地相继失陷,南宋兵败如山倒。宋恭帝即位后,蒙古陷鄂州,京师震动,理宗的妻子谢道清下了一道《哀痛诏》,述说继君年幼,自己年迈,民生疾苦,国家艰危。
希望各地文臣武将、豪杰义士,急王室之所急,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朝廷不吝赏功赐爵。不知为何各地把官大都观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哀痛诏》,召集兵马,起兵勤王。宋庭危难之际,不得不承认了一直抗元的江万载义军的合法地位。
文天祥简介:
文天祥(公元1236年-公元1283年),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末期抗元名臣,宋末三杰之一(另两位是张世杰和陆秀夫)。
文天祥出生之际,宋元之间的战火尚未波及江西。他在平静的家乡度过了一段美好的读书时光。公元1256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州试和省试的文天祥进入科举考试的最高阶段——殿试。殿试考题要求考生对时局提出对策。文天祥在答卷中针对时弊,情词恳切,下笔万言,一气呵成。宋理宗阅完他的卷子,朱笔一挥,钦点为状元。
当时的南宋朝廷,外有元军逼近,内有佞臣当道。文天祥多次上书,却受到无妄打击。于是,他索性辞官回家。
公元1274年,元军逼近南宋都城临安,朝廷下诏勤王。次年,文天祥变卖家产,招募义士,应诏勤王。在元军的围困下,临安城中的大小官员四散逃窜,连右丞相陈宜中也跑了。
文天祥临危受命,以右丞相身份赴元军大营议和。议和不成,反被扣留,押往大都。半路上,文天祥逃脱了。他历尽艰险,逃到福州,继续组织军民抗元。公元1277年,文天祥率兵进入江西,收复了许多失地,一时声威颇盛。但元军旋即反攻,文天祥兵败,只好转战广东南岭一带。十二月,文天祥在广东海丰的五坡岭不幸被俘,自尽未成,被押往大都。
在大都的三年内,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劝降,只求一死。忽必烈拿文天祥这个硬骨头没办法,最终在臣僚的劝告下,决定处死文天祥。
公元1283年,文天祥慨然就义,时年47岁。
文天祥的地位与影响
1、影响:文天祥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忠诚精神、爱国主义情怀、反对腐败和不公等思想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他被誉为“忠臣之冠”、“民族英雄”,被列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
2、地位:文天祥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思想和精神也一直被人们所推崇和传承。此外,文天祥还被封为“忠烈祠大元帅”,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3、教育意义:文天祥的思想和作品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他的忠诚精神、爱国主义情怀等品质被赋予了深刻的教育意义,成为了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和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教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