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百戏之师的是哪一个剧种
昆曲盛行于明中叶到清中叶时期,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人们常用清香、淡雅的兰花来比喻昆曲,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即后来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被称为百戏之师的是哪一个剧种?
昆曲被誉为“戏曲之师”“百戏之祖”,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以其“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艺术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昆曲的流派:
1、昆山派
昆山派是明代中期的戏曲文学流派,产生于以魏良辅为首的昆腔革新运动中,主要特点是讲究戏曲的音律,有讲究词藻。戏剧作品主要有梁辰鱼的《浣纱记》、张凤翼的《红拂记》、许自昌的《水浒记》等。
昆剧从顾坚创立昆山腔开始,到魏良辅改良昆山腔,一直打造的都是高雅的昆曲艺术。而“骈俪”这种行文讲究结构工整和声律和谐的对偶文体手法,由于使用时存在硬凑句式来堆砌辞藻的情况,所以为文坛所唾弃。但是在梁辰鱼的戏文中这种手法得到了重用,他认为“骈俪”是一种有效体现高雅的手法。例如在创作《浣纱记》时,梁辰鱼就追求细腻的音线,优美的词藻,工整的骈俪,深邃的典故深邃。
2、吴江派
吴江派是明代戏曲文学流派,以吴江人沈璟为首,其他的成员还有顾大典、叶宪祖、卜世辰、王骥德、吕天成、冯梦龙、范文若、袁于令、沈自晋等。
沈璟发现梁辰鱼时代的戏文有过于雅化倾向,于是提出主张,要把传奇写得平民化、通俗化。沈璟的戏剧理论一是“声律论”,即要求作曲“依腔合律”,包括厘订曲谱、规范句法、律定字句的平仄、阴阳、韵位等。
3、临川派
临川派是明代戏曲文学流派,领袖人物为万历年间的戏曲大家汤显祖,属于此派的曲家有冯延年、陈情表、阮大铖、吴炳、孟称舜、凌蒙初等。
汤显祖的戏曲理论强调创作不应受形式、格律的拘束,强调剧作家在创作戏曲的过程中,要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与志趣。同时在戏曲语言上,崇尚典雅。汤显祖所创作“临川四梦”,《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就是这些理论的实践。尤其是昆剧《牡丹亭》,这个剧本讲究巧妙的词语、注重创新上的情节,令人耳目一新,被认为是表现浪漫主义思想情感的传奇杰作。
4、苏州派
苏州派是明末清初的戏曲流派,指的是苏州作家群体和剧作流派,以李玉为首,还有朱佐朝、朱素臣、薛既扬、叶雉斐、张大复、毕万后等。
苏州派的作家群体是市民剧作家,他们直接为戏班服务。这些作者大多是出身低微之人,但他们数量可观,并且创作的质量一流。他们的创作题材跳出儿女私情的圈子,贴近世俗人生,敢于触及社会问题,并且在艺术手法上也融合文采与格律,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剧作。其中较为著名的剧作有朱素臣的《十五贯》《聚宝盆》等。这些剧作中扎根底层,迎合草根,文辞也容易被群众所接受,因此这时期的昆剧较受曲坛欢迎。
昆曲的艺术特色:
1、昆曲艺术风格以“细腻悠远、婉转委婉、淡雅缠绵、含蓄含深”为特点。昆曲作家在人物创作上善于以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知,运用灵动,独到的笔触,精致地刻画人物的多重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丰富,具有独特的个性。语言方面。
2、明代昆曲剧本的语言特色不同于宋元南戏、杂剧,具有典雅工丽的文人风格,追求清丽、工整,带有书卷气的典雅格调,是明代昆曲作者共同的艺术趋向,明昆曲作品较少运用方言俗语和口语,曲词衬字也不常用,多用典雅清丽的书面语言;清昆曲剧本在语言上主要是继承了汤显祖的文学传统,本色与文采相得益彰,风格清丽流畅,重视宾白和科诨,是曲艺人们的卓越创造,它将文人剧作通俗化、群众化,使剧种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
3、创作方法上,明代昆曲创作中的浪漫主义,突出表现在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题材作品中,多采用梦幻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获取纯真的爱情,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最杰出的代表。到了清代,昆曲发展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并逐渐取代了长期以来主导昆曲创作的浪漫主义,尤其在当代历史题材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