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人文地理

 > 

不以规矩下一句是什么

不以规矩下一句是什么

2023-09-11 16:18:26 1746浏览

不以规矩是出自《孟子》中的一句话“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说法成为了人们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做人,有了规矩,才有了方圆;有了尺度,才有了界限;有了底线,才有了尊严。

不以规矩下一句是什么

不能成方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孟子·离娄上》。规和矩,原本工匠画圆所用的工具和画方形或直角的曲尺,因此在这里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作者以离娄和公输子为例,强调即使视力如离娄、技巧如公输子也离不开圆规和曲尺。后面又以有师旷那样好的听力,校正五音也需要六律;有尧舜之道,想要治理好天下,也需要施仁政,强调规则和法度的重要性。因此后人常用“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比喻做事情一定要遵循一定的法则法则、标准、规范或习惯。

出处简介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着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着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着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相关故事

孟子说:“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是营造的尺寸的标准统一作出的巨大贡献。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鲁班就发明了圆规量具,有了它后人的建筑学上带来很大的进步。

鲁班规矩方圆的故事,来源于2500多年的赤水河畔,传说鲁班在赤水河畔修建双凤台寺庙,建筑双凤台寺庙旁的一个亭子所发生的一个动人的美丽的小插曲。

所建亭子要建成亭子座是圆的,而亭子外观是方的,而这些亭子对当今的建筑师来说,是十分容易的事,可2500多年前,要建好这样一座亭子,那是难上加难的,基本上是办不到的事。

鲁班受观音大士所托而修建双凤台寺庙,而观音大士是受玉帝圣旨做事,观音大士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建好那座寺庙,她就得受到玉帝的惩罚。

鲁班顶着被观音大士的惩罚,整天冥思苦想,依旧没有还方法,建好那些圆底方形的亭子。

天上的赤足大仙也为鲁班建亭子的事着急,他很看重鲁班的能工巧匠好学的本领,他有意无意地说:“做什么都要讲良心,都要对得起天和地,更要对得起自己”。

鲁班听了赤脚大仙这么一说,他的心里忽然一亮,做什么事都要讲良心,其实是暗喻要他量圆的中心距离而建,即如今讲的圆的半径,有了圆的半径的距离长度,就可以建成规矩方圆的房子,也可以说对得起天(天庭)和地(地下的两只凤凰)更要对得起自己,自己的量心和做人的良心。

“做人要对得起良心,要对得起自己和别人的良心”。这也许是鲁班在赤水河畔建双凤台寺庙,所留下给赤水和儿女的为人之道。

为人之道做人有了良心和量心。就会有了规矩成得了方圆。

如今双凤台寺庙没有了,只留下鲁班在赤水河畔建寺庙的传说故事,也留下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古训,那是赤水河儿女精神文化中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