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作品有哪些
作为中国当代作家之一,余华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推崇通过暴力和血腥的写作形式,暴露人性之恶,数十年来,余华作品被翻译成近40种语言,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
余华的作品有哪些:
1、《活着》
一个微小的个人,在大时代中载浮载沉、漂泊无向,却依旧闪耀着小人物坚韧与顽强。《活着》的主角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可他赌光了家业。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在穷困中患病去世,福贵也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几经波折回到家中,还没过几天安稳日子,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是,福贵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
2、《许三观卖血记》
《许三观卖血记》才是更具现实意义的“活着”。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但凡有一点活路,都不会去冒着生命危险去卖血。卖血,几乎是一个穷途末路的人最后的生存方式。但是,在许三观的故事里,他却先后卖血12次。每次卖血,许三观都有必须卖的理由。是在一次次的卖血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人活在世上的卑微与温情。
3、《兄弟》
余华在故事里,用一对兄弟的无常人生,掀开了人性之中令人胆寒的恶。曾经相依为命的兄弟,因为女人,变得势同水火、形同陌路。在充满绝望的故事里,时刻提醒我们道德的力量。
4、《文城》
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但却不是通常的世人,而是违反那么一点人之常情的世人。在《文城》中,继承父业的林祥福,本来家底殷实,日子有滋有味,却因一个文城来的女子小美而着迷。面对小美一而再、再而三的抛弃,林祥福在军阀混战、匪祸不断、民不聊生的清末乱世,毅然选择了带着孩子背井离乡去文城寻找小美。余华擅长书写苦难,讲述个体与残酷命运对峙的悲剧,偏偏又赋予这种苦难与悲剧一种温情和暖意。
5、《在细雨中呼喊》
《在细雨中呼喊》中,虽然没有波澜壮阔的恢弘叙事,但在平淡如水的农村社会,依然有诉不完的故事。书中讲述了一个生父母不爱、亲兄弟不喜的少年孙光林,在一次次被排挤孤立却又坚强站起,最终与生活和解的故事。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柔了。孙光林在细雨中呼唤亲情、友情的模样,像极了在茫然无措中,渴望着温暖的我们。或许只有经受住孤独的侵蚀,我们才能才能变得真正强大。
6、《《黄昏里的男孩》
余华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总是能用最平实无华的文字,淋漓尽致而深刻地反映一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对于《黄昏里的男孩》,我们既可以把它当小说看,因为有些离奇的情节超出了现实的框架。同时,也可以把它当成寓言来看,因为有些黑色幽默不动声色间就完成了绝佳的讽刺。有时候,让人感觉滑稽可笑,难以置信。有时候,又让人看了觉得崩溃,仿佛自己就身在其中。
余华的创作特点:
1、苦难叙事
余华擅长将赤裸现实展现在读者眼前,让人类正视苦难,唤起人类的恐惧和良知。在余华小说中,苦难无处不在。比如《活着》中,福贵的亲人们一个接着一个死去,到了最后,只剩福贵一个人,亲人的死亡给福贵带来了最深的苦难和折磨,对福贵而言,死亡似乎已经不再可怕,但是,死亡却迟迟不降临在他的头上,他只能不断忍受亲人一个接着一个离去的悲哀。余华通过展现一幕幕死亡场景,表达了人类的无法摆脱宿命的生命之苦。
2、重复叙事
“重复”的叙事方式是余华作品中引人注目的现象。《活着》以重复不同情境的死亡事件为内容,叙述了主人公福贵的坎坷经历。《许三观卖血记》以重复十次卖血过程为内容,叙述了主人公许三观为了生存而不断卖血的凄惨经历。除此之外,在《在细雨中呼喊》《此文献给少女杨柳》《十八岁出门远行》等作品中,也可以看见余华运用“重复”叙事方式的痕迹。
3、多元叙事视角
在作品创作中,余华经常避免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尽量退出事件,进行多角度的叙事转换。比如《在细雨中呼喊》中,“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经历了很多事情,也透过观察记录了许多人物的种种经历。
小说中,“我”拥有少年的孙光林和成年的孙广林等双重身份,余华通过少年的“我”的视角,表现成人世界的自私和冷漠;通过成年的“我”的视角,表现对少年时代天真单纯的向往,在不断交错的两个视角中,使读者从少年和成年的角度认识不同阶段的人和事。再如《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也会让故事中的社会底层小人物通过大量对话,自己讲故事,并在不断地视角转变过程中,让读者体验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