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诗词大全

 >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2023-09-04 16:00:24 325浏览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宋代名臣司马光主持编写,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十国,共计1362年的大事,按年度记载,一气呵成衔接下来而成的联结古今的大编年史。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什么是编年体?

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体裁,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会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按年月日顺序记录的编年体史书。出自鲁国国官之手,同时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标志着中国史学及史传文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古代文学史、思想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所谓“微言大义”,诸如当时吴国、楚国的国君,都已自称为王,这对于维护宗法制的尊卑贵贱等级观念的孔子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孔子在“正名”的思想指导下,在《春秋》中却把他们贬称为“子”,以示对这些诸侯竟敢僭拟天子专用王号的谴责。对于这种“春秋”笔法,司马迁得出这样的结论:“《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本人把经他删订的《春秋》看成是他的第二生命。

《春秋》记载了上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至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包括12个国君,合计242年的历史。它虽是鲁国史的一部分,但它把鲁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演变情况,也作了广泛的记载。因此,史学家就把200多年的这段历史叫做“春秋”时期。

《春秋》记录大量当时本国诸侯,大夫,国人等失礼非礼之事;还会收集其他诸侯国公侯大夫等失礼非礼之事,记录诸侯国公侯间大夫等间书信内容,比如晋国叔向与郑国子产关于铸刑书的书信,齐国史官因为保持真实记录而被杀掉的事件等等。

在每一季的开始,一般要写春到冬四季的季节。古时先有春秋,后分冬夏。因此把国史记载叫做《春秋》,这可能是“春秋”作为史书名的来由。《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由于《春秋》是孔子编订的“六经”之一,它被儒家各派尊为“经”,对它的解释称为“传”。到汉代时,这种传已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夹氏传》和《邹氏传》5种之多,后来,《夹氏传》和《邹氏传》亡佚了,流传下来的只有《左氏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是我们读《春秋》时可对照参考的。

孔子简介:

孔子,春秋时期人,以子为姓,氏为孔,名为丘,字仲尼。他出生在如今的山东曲阜,而原籍则在现今的河南商丘。孔子之名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都被人们广为熟知,他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曾跟随老子学习,学成后带领着一些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晚年时孔子修订了《诗》《书》等六经。据传,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德才兼备的人有七十二个。在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以及他弟子的弟子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语行为和思想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册,命名为《论语》,此书后来成为了儒家的经典典籍。

《春秋》10条经典名句:

1、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春秋·隐公六年》

亲近仁义之人,和睦邻邦,是国家最宝贵的政策。

2、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春秋·隐公六年》

悛:悔改。不可以丢失善良,也不可以滋生罪恶,这边是说的是陈桓公。滋生了罪恶而不知道去悔改,这边是自取其祸。

3、晏安鸩毒,不可怀也。——《春秋·闵公元年》

鸩毒:毒酒。为:安闲享乐如同毒酒一样害人,因此不能有贪图享乐的欲念。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春秋·庄公十年》

作战是依靠的是勇气。击第一次鼓,士兵的勇气便增加了。击第二次鼓,士兵们的勇气便衰减了。击第三次鼓,士兵的勇气便都枯竭了。

5、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春秋·僖公十年》

要想加以罪名,不怕找不到借口。常用于冤案受害者。

6、与大国盟,口血未干而背之,可乎?——《春秋·襄公九年》

同大国签订盟约,嘴上牲口的血迹还没有干,去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这样的事情难道可以去做吗?

7、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春秋·宣公十二年》

百姓生活源于勤劳,只要能够通过勤劳努力,就不可能缺衣少食。

8、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春秋·宣公十五年》

虞指欺骗。我不去欺诈你,你也不要来欺骗我。

9、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春秋·宣公十五年·春秋》

天道违反时令,就会造成灾害,地道违反万物的本性就会生出妖异,百姓如果违反了道德,就会生出祸乱。

10、举不失德,赏不失劳。——《春秋·宣公十二年》

推举人才,不要遗漏有德的人;赏赐时,不可忘记有功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