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台六七座是哪首诗
出自《山村咏怀》,这首诗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亭台六七座是哪首诗?
出自宋代邵雍的《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译文:
到二三里远的地方,有四五个生着炊烟的人家。
路过六七座亭台楼阁,周围有十几枝花。
赏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写下了这首诗。
邵雍:
邵雍(1012年1月21日—1077年7月27日),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谥康节。 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随父徙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居城西北苏门山,刻苦为学。出游河、汾、淮、汉,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着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十六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三十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佑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 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佑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佑中赐谥康节。 咸淳三年(1267年),从祀于孔庙。
邵雍的十大预言:
01
荡荡天门万古开
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璧(宋室偏安)
不信黄金是祸胎(金人入寇)
02
湖山一梦事全非(建都临安)
再见云龙向北飞(元兵入临安恭宗北狩)
三百年来终一日(帝 )
长天碧水叹弥弥(帝 赴海)
03
天地相乘数一原(元凡十世)
忽逢甲子又兴元(元世祖忽必烈)
年华二八乾坤改(元祚八十八年)
看尽残花总不言(宦官扑不花)
04
毕竟英雄起布衣(明太祖崛起微贱)
朱门不是旧皇畿(改都金陵)
来燕子寻常事(燕王篡位)
开到李花春已非(李自成作乱而明祚亡矣)
05
胡儿骑马走长安 (清兵入关)
开辟中原海境宽 (夷人通商)
洪水乍平洪水起 (洪秀全黎元洪)
清光宜向汉中看(辛亥八月武昌起义)
06
漫天一白汉江秋 (武昌起义民军尚白)
憔悴黄花总带愁 (黄兴)[黄花岗]
吉曜半升箕斗隐 (袁世凯应召南北讲和)
金乌起灭海山头 [金乌者日也 海山者岛也]
07
云雾苍茫各一天
可怜西北起烽烟
东来暴客西来盗 [日军侵华 ]
还有胡儿在眼前 [满洲国1932-1950]
08
如棋世事局初残
共济和衷却大难 [共和]
豹死犹留皮一袭
最佳秋色在长安 [延安与长安同义]
09
火龙蛰起燕门秋
原璧应难赵氏收
一院‘梨'[奇]花春有主
连宵风雨不须愁 [柳暗花明又一村也]
10
数点梅花天地春 [冬去春来大吉也]
欲将剥复问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 [寰者大地也 通环也]
四海为家孰主宾 [四海一家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