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人文地理

 > 

李世民的一生

李世民的一生

2023-08-31 17:37:53 376浏览

唐太宗李世民,世民取“济世安民”之意。出身陇西成纪,为唐高祖李渊与嫡妻窦氏所生次子,唐朝的第二任皇帝,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李世民的一生:

1、早年经历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十二月戊午日(598年1月28日),李世民出生于岐州武功县(今陕西武功),是当时担任隋朝岐州刺史的汉族官员李渊与北周皇族窦氏所生的嫡次子。窦氏所生共有四子一女,按长幼顺序为:李建成(后被李渊立为太子)、平阳昭公主(原名不详)、李世民、李元霸、李元吉。

2、娶长孙氏为妻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母亲窦氏去世。同年出任治礼郎的高士廉对年幼的李世民极为器重,主动将外甥女长孙氏(后称长孙皇后)许配给李世民。其外甥长孙无忌此后也成为大唐的开国功臣、唐初宰相,而高士廉自身在玄武门之变中协助李世民夺得了政权。

3、解救隋炀帝

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在雁门(在今山西省)被突厥包围,十六岁的李世民响应前去救援,并向屯卫将军云定兴献策:布置疑兵阵容以震慑击退敌方。云定兴采用此计后,突厥中计撤军而逃。

4、破高阳盗贼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迁任太原郡留守,李世民十八岁。有高阳盗贼首领魏刀儿(外号“历山飞”)来攻太原,见李渊深入敌阵,李世民用轻骑兵突围进入贼阵,箭射贼兵,把李渊从上万贼兵的围困中救出。这时正好遇上敌人步兵来到,李渊与李世民又奋力进击,大破敌兵。

5、晋阳起兵

隋末,天下大乱,各地义军风起云涌,隋炀帝的统治摇摇欲坠。此时李渊任河东讨捕使,大理司直夏侯端、鹰扬府司马许世绪、武则天之父武士彟等人均劝说李渊举兵起事。李渊则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不可轻举妄动,仅让部下伪造敕书大量征兵招揽人才。

6、秦王时期

李渊建唐时,并未完全统治全国。在历时近五年的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四处征战,为建立统一的唐帝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李唐王朝一大功臣。

7、执政时期

在唐太宗统治的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有了发展,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米斗不过四五钱”“民物蕃息”,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8、为政举措

唐太宗采用魏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思想,鼓励臣下直言进谏,注意广开言路,虚纳谏言。为了兼听博采,他还在制度上做了一些改进,把封建时代“君臣相得”的现象制度化。

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把选拔优秀人才作为自己和宰相的首要职责,十分留意各种有用之才。他对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备和实施,新设弘文馆,储备天下文才。

在《武德律》的基础上,唐太宗制定了《贞观律》及其他令、格、式,立法空前完备。李世民为维护法律稳定,身为天子却第一个遵从法律的威严;强调赏罚分明,不徇私舞弊;量刑要谨慎,要通过会审和多次复奏。

唐太宗注意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对突厥、高昌等进行武力斗争,维护了边疆的安宁,打开了民族交往的通道,创造了民族融合的条件。在与“和亲”等友好相处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9、晚年

唐太宗晚年未能保持谦逊,好大喜功,大兴宫殿。纳谏不如贞观早期积极,同时,太宗晚年也由早年的清静转为奢纵,营建宫殿,计划封禅泰山等,并自辩“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魏征因此谏到“恐非兴邦之至言,岂安人之长算?”不过由于太宗晚年能够清醒认识自己的问题,所以也能进行调整,因此虽然太宗晚年存在这些过失,最终没有出现败亡的危机,“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维持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李世民的人物评价:

1、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以来,历史学界对李世民的雄才伟略的评价,大多给予了积极的肯定。时至今日仍为人津津乐道。

2、古代史学家司马光在《稽古录》中肯定了李世民在唐高祖李渊横扫天下、统一中原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指出唐太宗的优点和功业在于:文武之才高出千古,善于用贤才、网罗英雄,乐意听直谏,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3、范祖禹在《贞观政要·政体》中评李世民“以武拨乱,以仁胜残”,才能略优于汉高祖刘邦,功业超过了汉文帝。欧阳修在《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认为李世民消除隋末之乱,可比商汤、周武;贞观之治,与周韧的成康之清相近,“至治之君不世出也。”

4、吕思勉《隋唐五代史》评价:唐太宗不过中材,论其恭俭之德,及忧深思远之资,实尚不如宋武帝,更无论梁武帝;其武略亦不如梁武帝,更无论宋武帝,陈武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