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读书笔记

 > 

古代的纸鸢指的是什么

古代的纸鸢指的是什么

2023-08-30 17:17:45 690浏览

放风筝,是民间传统游戏之一,清明节节日习俗。风筝又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通信工具,第一个风筝是鲁班用竹子做的,后来只有皇宫里才有纸鸢。

古代的纸鸢指的是什么?

1、风筝。

2、风筝起源于中国,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两千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故称为“纸鸢”。

风筝传说:

1、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风筝,即纸鸢。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2、风筝起源古代中国,约14世纪传到欧洲,风筝的起源可能与木鸟有关,它也起源于中国。风筝又名纸鸢、风鸢,纸鹞或鹞子,中国古籍当中有关风筝的史料比木鸟丰富。唐朝的《事物纪原》记载了汉初的韩信是风筝的发明人。唐朝的记述是:楚霸王被困垓下,韩信制风筝让张良乘坐,飞上天空高唱楚歌,瓦解楚营军心。宋朝的传说为:刘邦征伐陈烯,韩信打算里应外合,便用风筝测量距离,想用挖地道的方法攻入未央宫。

3、《事物纪原》和《新唐书》分别记载了利用风筝求援的轶事。公元549年,梁武帝萧衍被侯景兵困南京。武帝的将军羊侃用风筝送出求援诏书。不料风筝被侯军误为妖术而射落,求援因此失败。

4、离奇的风筝传闻见于《白石礁真稿》:公元559年,北齐文宣帝时,大杀“元”姓宗族,彭城王元勰的孙子元韶被囚地牢。元韶堂弟为元韶制作风筝,他们二人从金风楼乘风筝双双飞逃。这些传奇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关于飞行的奇思妙想。今天看来仍然很有趣味。中国古人发明了风筝,直到很晚风筝才传到欧洲,并逐渐传遍了世界。

风筝制作:

1、风筝用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系以长线,利用风力升入空中。传统的中国风筝技艺包括“扎、糊、绘、放”四种技艺,“扎”即要达到对称,左右吃风面积相当,又包括:选、劈、弯、削、接;“糊”即要保证全体平整,干净利落。

2、包括:选、裁、糊、边、校;“绘”即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又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又包括:风、线、放、调、收。风筝的种类主要分为“硬膀”和“软翅”两类,“硬膀”风筝翅膀坚硬,吃风大(受风力大)。

3、飞的高;“软翅”风筝柔软,飞不高,但飞的远。在式样上,除传统的禽、兽、虫、鱼外,近代还发展出人物风筝等新样式。

放飞技巧:

一。放风筝前要先知道风的方向和速度强弱,如果附近有旗帜或吹烟,看它飘浮的方向就能知道。否则拾起枯草或一些小纸片向空中抛去,也可以测出风的正确方向。

二。在风力适足的时候,放风筝可以不必请人帮忙,自己拿风筝的提线,逆风向前边跑边看还要注意风筝飞升的状况,直到感觉风劲够,风筝向上爬升时,可停下来,慢慢放线。当风力不继时,快速向后收线,给予人工的加风,如感觉风筝线有拉力时,就要把握时机放线,若风筝有下降的趋势,有时尚须迅速收回一部份风筝线,直到风筝能在天空挺住不坠。

三。放风筝时最好有助手帮忙,将风筝线拉长约十公尺,面向逆风,双手拇指和食指轻扶着风筝后面的骨架,(比较容易脱离)拿着不动,施放者待阵风一来,将风筝轻拉脱离助手之手(不必叫助手放手),边跑边放线,直到风筝升起至相当高度时,前后轻抖,使风筝稳定。有很多施放者通常都会叫助手放手,助手还将风筝持着不放或向上掷出,有时施放者也不顾前后问题向前奔跑,这些都是错误的施放方法。

四。若一次放数个风筝时,必须考虑风筝与提线的连结方式。

五。如果风筝飞翔稳定时,可把风筝系在树干或物体上,任其飘浮,而在风向及风力不稳定的情况下,则必须随手操纵,当风力突然转强,风筝摇摆而倾斜度过大时,将有翻转栽落的危险,这时有两种控制方法:一是迅速放线。二是迅速往风筝方向,向前奔跑数步,均可缓和其势,有时风力停顿,风筝向下坠落,将风筝轻抖数下或迅速向后奔跑,如果后退无路,则可用迅速收线的方法处理。

六。如遇两只风筝线纠结在一起时,施放者不要惊慌,立刻与纠缠者靠近,互相交换调整,使线松开即可。

七。收回风筝时,要慢慢收线,收线要尽量远离有高大树木的地方,以免风筝坠落挂在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