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名人名言

 > 

鼎的最初用途是什么

鼎的最初用途是什么

2023-08-29 11:10:07 2545浏览

鼎出现于夏、商、周时期,是古代的一种起舞。青铜器时代,鼎的地位非常显赫,铸造十分精美,而且器体重大。鼎是非常珍贵的文物。

鼎的最初用途是什么

鼎最初就是锅,煮饭煮肉都是用鼎,鼎不管是方鼎还是圆鼎,他的鼎都是长足,因为它的腿要有有足够的高度,才能在底下烧柴加热,才能做饭。

鼎的历史发展

1、夏朝时期

最早的鼎是用黏土烧制而成,后来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出现青铜制造的铜鼎。相传夏朝是禹曾铸造了九鼎,以此来象征九州,鼎上雕刻了魑魅魍魉的图像,是保护人们免受其伤害。商朝时期的鼎多为黏土烧制,青铜的冶炼技术不够成熟,现存出土的夏代青铜器有“乳钉纹爵”等。

夏代以前的青铜器多采用冷锻加工方法制成,后来青铜器的制造发展为熔铸,后来出现合范法(商周时期普遍应用),对青铜器的制造技艺开始成熟。夏朝时期的鼎上一般没有装饰纹样,少数有乳钉纹,样式比较简单。在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中出土了形状各异的铜器,还有许多铜片、陶范和坩埚片等经过技术检测,考古人员得出结论,夏代时期,人们完全有能力制造青铜器,所以单从技术方面分析,在夏朝已经出现了青铜鼎。

2、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是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现出土的商朝时期的大铜鼎证明在当时青铜浇筑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青铜鼎的形状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在鼎口处有两耳。商朝时期的鼎大都体型厚重,纹饰华丽,有一种狞厉的美感。现出土的商代的鼎最具代表性的是司母戊大方鼎,一九三九年出土于河南安阳的一个村庄,因为日本侵略者的多次勒索和强行购买,便将大鼎重新埋在地下,抗日战争以后一九四六年,大鼎被重新挖出,并放置在博物馆中。

后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鼎,也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司母戊鼎的出土也标志着商朝精湛的青铜制造技术和高超的艺术水平。

周朝的鼎主要分为三类,镬鼎、升鼎、羞鼎。其中镬鼎的体积巨大,无盖,一般用来煮肉等。升鼎业称为正鼎,是用来盛放镬鼎煮好的肉。羞鼎是用来盛放作料的肉羹,常与升鼎搭配使用。在清朝出土的大克鼎、毛公鼎、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铸造而成,其中的颂鼎是周宣王时期所筑,这种类型的鼎现存世只有三件,其为圆腹三足,两个立耳,在鼎的内壁上刻有铭文,铭文中详细记载了西周时期的礼仪制,为了解西周时期的制度和文化有极大的促进意义。

西周后期到春秋前期,古人发明了“失蜡法”、“分铸法”和“错金银”等技术,使得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更加成熟,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造型更加别致,做工更复杂,最具代表性的是“莲鹤方壶”。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开始多样,合范法、失蜡法(极为精密的铸造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商周时期鼎的纹样开始复杂多样,多为主体纹样凸起,附属纹样比较纤细,形成鲜明对比。鼎上主要的纹样是凤鸟纹、龙纹、蛇鱼纹、蝉纹等等,后来凤鸟纹和龙纹成为主流形式,其他的纹样逐渐减少。商周时期鲜明的特点是在鼎的内壁上出现铭文,用于记录主人公的生平事迹或者伟大人物的功勋。周朝时期的鼎为了符合礼仪制度,一改商朝的神秘和威慑特色,纹饰趋向简单,多为秩序感强烈的几何纹样。

3、商周以后

春秋中期到战国时期,作为烹饪器材的鼎开始成为权势的象征,实用意义开始削减,百姓对鼎衍生出一种崇拜之情,这种情感在现代仍然有所影响。鼎象征着国家,国家灭亡后,鼎要随新国都迁移,商周时期将定都也称为“定鼎”,《左传.宣公三年》: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朝建都时将鼎迁到殷都,表示定都。秦汉时期以后,鼎的王权意义逐渐消失,后来佛教传入中国,鼎昌放置在寺庙的大殿前,成为焚香的容器,也有装饰的作用。

随着奴隶制度的崩溃,鼎逐渐失去其礼器的作用,成为统治阶级日常用品,鼎上的纹饰由几何图案向写实方向转变,纹样内容出现宴乐、骑射、战争等新题材,风格多样。以大型铜鼎为例,在汉代开始由盛转衰,汉初的铜鼎以鎏金和错金银材质为主,样式华丽复杂,西汉刘胜的墓中出土的铜鼎体积普遍较小,纹饰简单。到了西汉末期,鼎发展成一种矮足的器皿,东汉之后,大型鼎基本消失在朝野之中。

另外,你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名鼎有哪些吗?

1、司母戊鼎

这口鼎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的一户农地家中出土,出土时腹部刻有“司母戊”三字,所以命名为司母戊鼎。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高133厘米,因为它高大厚重,所以也称为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用于祭祀其母所铸。它最有特点的是鼎身四个立面的中心都是空白的,但周围却由着商代典型的兽面和夔龙花纹,这些花纹的原型都是虎牛羊等普通动物,经过夸张的艺术处理后就带上了神秘动物的色彩,鼎耳侧面雕刻着两只猛虎,虎口大张衔着一个人头,这种恐怖的吃人形象给人精神上的压迫感,象征了统治阶级至高无上的权威。司母戊鼎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鼎中最为出名的,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四羊方尊

“尊”是古时候的一种盛酒器。它的外形特点通常是圆形、鼓腹、大口,但四羊方尊确实罕见的方形尊。

四羊方尊于1938年出土自湖南宁乡县黄村,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它的高58.3厘米,约重34.5公斤,外形上看是方口,长颈,大沿,圆圈足,瓶颈部以三角夔纹和兽面纹雕饰,瓶肩高浮雕蛇身有爪的龙纹,肩部四个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在古代中寓意着吉祥,方尊腹部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雕在方尊的圆足上,羊的前胸和颈背部装饰着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全身饰有细雷纹,给人雄浑厚重之感。方尊中四羊、四龙的相对造型展示了商周时期酒礼器的中的至尊之气,这样的青铜市场上不许流通。

3、大克鼎

大克鼎是西周晚期的一名叫克的大贵族为了祭祀祖父铸造的青铜器,于1890年在陕西扶风出土,鼎的高为93.1厘米,重201.5千克,口径75.6厘米,形体巨大,造型宏伟而古朴,鼎口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是向着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整体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

大克鼎的鼎腹内壁上刻着长篇铭文共28行290字,字体工整,厚重质朴,笔势遒劲,形体挺拔,虽用圆笔,却有雄伟与雍容之气,是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该鼎先珍藏于上海博物馆。

4、毛公鼎

该鼎是西周晚期周宣王年间铸造的鼎,毛公鼎于清朝道光年间在陕西岐山县董家村村民在地里挖出。毛公鼎高54厘米,重34.5公斤,身形大口圆腹,整体十分浑厚古朴,标志着青铜器已从浓重的宗教神秘色彩时期淡化出来,过渡到了人文生活气息。毛公鼎的高度与重量不及其他鼎,但是鼎上刻的铭文确实带着铭文的青铜器中最多的,有32行499字,铭文内容是册命书,全铭文辞精妙而完整,古奥艰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