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人文地理

 >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2023-08-26 17:26:19 362浏览

许多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了解成语背后的典故,可以丰富我们的修养,加深我们对成语本身的理解。你都知道哪些拥有历史典故的成语?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一:狡兔三窟

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孟尝君,家中豢养着许多门客。在这些门客当中,有一个叫冯谖的人,常常一住就是很长时间,什么事情也不做。孟尝君觉得很奇怪,但是还是热情的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讨债,他不但没有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将债券都烧了。薛地人以为是孟尝君的恩德,心里面充满了感激。后来孟尝君被解除齐国国相的职务,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们的欢迎,这时候,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直到这个时候,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道:“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这样才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还不能高枕无忧,我愿意为你再安排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于是冯谖就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够请孟尝君去梁国担任要职,那么梁国一定可以变得强盛。”于是梁惠王派人去请孟尝君,一连三次,冯谖都不让孟尝君答应。梁惠王去请孟尝君的事情传到了齐王的耳朵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把孟尝君请回齐国当相国。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他们全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了一座祠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以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已经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可以高枕无忧了”。

成。语“狡兔三窟”意思是狡猾的兔子有三个巢穴。比喻藏身的地方很多。

二:道不拾遗

春秋时期,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关,成了郑国的正卿。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用严厉的刑罚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也不会去捡),街上的桃树,枣树上长满了果实,也没有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的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有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三: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杀死了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国君。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的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石碏(que),怎么样才能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碏对自己的儿子说:“诸侯即位,应该得到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自己的哥哥才谋得国君的位置的。要是周天子不认可,怎么办?”石碏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国、魏国又是有好邻邦。”石厚于是去请陈桓公帮忙。

州吁和石厚备了很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碏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人认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碏却派人到陈国去,把自己的儿子杀了。史官认为,石碏杀子是大义灭亲。

“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

四:一鼓作气

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

五:一字之师

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僧人齐己性喜赋诗。 一日,齐己作一首《早梅》诗,中有两句:“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以为梅花既已数枝开,则非早梅矣。于是将后句中“数”改为“一”。齐己深感佩服,后诸学者称郑谷为“一字之师” 。

六:一饭千金

韩信(江苏淮安人)在未得志时,时常往城下钓鱼,时常却饿着肚子。有一个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拥有历史故事的成语,你还了解多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讳疾忌医(蔡桓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手不释卷(刘秀) 一饭千金(韩信) 约法三章(刘邦)

七擒七纵(诸葛亮) 孺子可教(张良) 破釜沉舟(项羽)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画龙点睛(张僧繇)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入木三分(王羲之) 老当益壮(马援)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乐不思蜀(刘禅)

狗尾续貂(司马伦) 七步成诗 (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 焚书坑儒(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