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故事概括
三顾茅庐是中国古代的一则成语典故,指东汉末年刘备三次前往诸葛亮所住草庐,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概括:
刘备在一个特殊的,也是重要的历史时刻,得知了有诸葛亮这样的高人,便去拜访,但诸葛亮一是清高,再也是为考验一下对方,自己的将来的老板--刘备,是不是一个值的他永远效劳的人,所以,刘备来了两次都没有见到他,(有人说是巧合,便很可能是诸葛亮故意为之),在第三次到时,诸葛亮在睡觉,刘备就在门外等了三个小时,很是诚心。二人见面后,诸葛亮也施也大礼,毕竟刘备已经折腾了三次了。二人见面后,一拍即合,相见恨晚。讨论了当时的时局与志向计划。后来诸葛亮就跟本刘备出山,做他的军师。
三顾茅庐的典故出处:
三顾茅庐一词出自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对三顾茅庐也有记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现代流行的三顾茅庐典故内容主要来自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书中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备三顾草庐”详细描述了三顾茅庐这一情节。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
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室宗亲;早年丧父,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后拜九江郡太守卢植为师。黄巾军叛乱,刘备曾起兵参与镇压黄巾军,此后刘备先后依附于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历任豫州刺史、徐州牧、豫州牧、左将军等职,在此期间三顾茅庐,礼聘诸葛亮为谋士,势力得以壮大。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刘表病逝,刘备兵败逃奔江夏,后与孙权结为联盟,在赤壁击败曹军,后攻占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自领荆州牧。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先从益州牧刘璋手中夺取益州,自领益州牧;又从曹操手里夺取汉中,晋位汉中王。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国蜀汉,
三顾茅庐的典故影响:
1、文学影响
三顾茅庐的典故塑造了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仁君形象和诸葛亮知恩图报、充满智慧的贤臣形象。除了上述话本、杂剧、小说等故事流变外,在中国许多朝代都引起了文坛的诗文唱和。
2、社会影响
三顾茅庐中诸葛亮的草庐、卧龙岗等地点在今日的湖北省襄阳市,目前襄阳市政府开发了古隆中风景区,将典故中的一应地点进行了修复和还原,另外建设了三顾堂、躬耕田、草庐剧场等景点,还将三顾茅庐的故事改编成了话剧,在草庐剧场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