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讽刺了什么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狂人日记》讽刺了什么?
鲁迅借狂人之口对封建礼教发起攻击,在小说中真实列举了历史和现实中的史诗,抹平了人与兽、现实和历史之间的界限,揭露了当时中国的社会仍处于食人生番的阶段。
揭露了家族制度的弊害,“家”是小说的一个隐性主题。小说中狂人的父亲形象的缺失体现出家庭的残缺,而小说中的“大哥”代替了传统家庭中的父亲角色。“大哥”对狂人的管制并不是以平等的兄长关系实现的,而是父亲行为的体现。家庭不仅指个人成长的家庭,还指更大范围的现实社会。
《狂人日记》的成书背景:
1、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又名《新青年》,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呼吁人们反对君权、提倡民主、强调科学。
2、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封建统治和传统礼教对人的迫害,纷纷以人道主义的、现代文明的力量批判传统礼教。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一定要反对君权和封建统治,提倡大多数人的民主;一定要反对传统的精神文明,强调科学、强调物质。
3、鲁迅早期在东京创办《新生》刊物却遭遇失败,这一失败的经验使其认为《新青年》会和《新生》一样,必然面临同样的命运。钱玄同先生见他百无聊赖地抄写古碑消遣寂寞,就劝他为《新青年》杂志写文章。鲁迅虽然答应钱玄同为《新青年》撰写文章,但由于这种经验的沿袭,鲁迅在潜意识里把新青年》看作是当初他办《新生》的理想的一种继续。
4、鲁迅在参与新文化运动时带有自己的怀疑精神,他认为真正能救中国的在于“立人”,即人的精神力量,他对西方的民主体制价值、对其能否救中国持有怀疑,正是这种怀疑态度使鲁迅表现出有别于他人的思想深度,也是《狂人日记》所体现出的精神境界。
《狂人日记》的人物角色:
1、狂人
狂人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全文皆围绕狂人的内心独白展开。据小序中“余”的介绍,书名所以叫做《狂人日记》,是病者“本人愈后所题",由此可知,小说中的狂人是一位患有迫害狂的病人。
他对街上的人对他的反常态度疑问不解,随着对自己为什么害怕,害怕谁的问题的思考,他悟出了社会的吃人本质因此他开始思考现实与历史的关系,从而发现自己正处于被吃的境地。
然而,面对愚昧的民众,他的启蒙思想却让自己成为了异己,“狂人”这一名称将他置于社会的对立面,在精神病的标签下,他遭到排斥并受到严格的看管和监视,受到残酷的压制和迫害。因此,他只能选择坚持启蒙思想,最终被社会所吃,或是选择妥协投降,屈服于传统文化的守旧势力。
2、赵富贵
赵富贵是狂人的邻居,在狂人的叙事中,赵富贵见到自己眼色便怪,对自己又害怕,又想害自己。赵富贵是与狂人对立的人物,站在吃人的阵营中。赵富贵在小说中是权贵的象征,狂人踹了赵富贵一脚,实则是对封建权贵的挑战,这一事件导致赵贵翁对于狂人持愤怒的态度,甚至他的狗都对狂人透露出极大的恶意。
3、大哥
大哥是狂人的家人,在狂人的生活中充当父亲的角色。他遵奉传统社会礼教制度,否定狂人的反叛意识,在小说中是父权家长的形象。大哥从开始时的冷笑到最后的眼光凶狠,脸色铁青。大哥本该与狂人是亲切的亲人关系,但在家长制下却成了封建礼教的代表,压抑和消灭狂人心中的反叛思想,并对之持鄙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