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语法

 > 

范进中举的寓意是什么

范进中举的寓意是什么

2023-08-14 16:18:28 1177浏览

《范进中举》节选自清代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是《儒林外史》一书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

范进中举的寓意是什么?

《范进中举》通过范进由屡试不第到一朝中举后的不同境况、际遇、表现,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同时生动地刻画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这部作品的写作风格是典型的“含泪的微笑”,以喜剧的情节为外衣写出当时社会和人物悲剧的核心内涵。它是讽刺文学的典范,对当时和现世社会有着重要影响,现已被收录进中学语文教材,并以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呈现给大众。

范进中举的成书背景:

1、吴敬梓生于仕宦名门,在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内共出六位进士,包括一榜眼一探花,其父亦为在朝官员。吴敬梓幼时受正统教育,在文学创作方面天赋异禀,十六岁时即考取秀才,但却对“经史”“八股”反感。

2、吴敬梓对官场百态自幼耳濡目染,后因其父和妻子陶氏病故,家族内部陷入遗产和权力的激烈争斗,使得吴敬梓对科举功名与官场上虚伪人际关系愈加厌恶。

3、后来吴敬梓移家至南京,南京是当时南方的学术中心,思想文化极其繁荣,他来到这里后受到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自科举失败后吴敬梓对魏晋风骨自由洒脱十分仰慕和向往,开始走上反科举、反理学的政治批判思想道路。

4、吴敬梓不擅持家,喜放浪形骸,为人仗义,慷慨豁达,乐善好施,才过而立之年即家产卖尽,直至去世,一生清贫。

5、《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儒林外史》虽写于清朝,所叙述的故事全部假托发生在明代,一方面是为了与当下时代拉开距离,以避免给自己招来祸害,另一方面,清初文人多带有明代文坛遗风,假托明事以寓当代,便于主旨的抒发。

范进中举的内容情节:

1、范进进学回家,胡屠户来贺喜。范进内心对科举怀有热忱,考取秀才是他科举之路的第一步,胡屠户虽然来贺喜,但是内心根本不相信范进能有飞黄腾达的一天,他不仅言辞粗俗,惋惜自己女儿生活穷苦,还打击范进的自尊。范进想问胡屠户借盘缠参加乡试,遭到了胡屠户的毒骂。范进暗下决心,瞒着丈人参加了乡试。

2、放榜那日,因家中无粮,母亲吩咐范抱着母鸡去集上换吃食,喜报传至家中,邻居忙去集上寻人,找到范进,告知他中举之事,范进以为是哄骗他,不敢相信,直到亲眼看见告示,巨大的喜悦使他变得疯癫。

3、胡屠户一夜之间成了“新贵人”的岳丈,赶忙来家中奉承,却得知范进疯魔的消息,在众人的劝说下,胡屠户喝下两碗酒,壮着胆子打了范进一巴掌,将范进打醒了。

4、张乡绅来到范进家,送银赠房,要以“世弟兄”与范进攀亲,范进巧妙应对。范进取张乡绅送来的银子送给胡屠户,胡屠户假意推脱,各方邻里亲友在得知范进中举后,都前来或依附送财产或投身仆人等。

范进中举的主题思想:

1,对科举制度和八股取士的统治工具进行强烈否定。作者在《范进中举》中,通过多方面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深刻的批判,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败与黑暗,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长达数千年封建统治造成的拜权主义和奴性文化的深刻批判,特别是对科举制度和八股取士的强烈否定。

2,对追求名利而散失灵魂的文人士子进行尖锐批判。深受封建科举考试毒害的士人们为“科考而癫狂”,挣扎在科举考试的泥沼里。

可一旦“得道升天”,他们旋即加入封建官僚之列,为了富贵显达,阿谀奉承,为虎作伥,同流合污,将自己作为士人应该有的风骨品性、“求学进德”、“以天下人为己任”的初心抛掷脑后。博科举微名,文人灵魂在封建仕途中沦陷。

而考不上的士人则既无社会地位,又无基本生活能力,穷尽一生光阴而最终沦为封建礼教和腐朽选拔制度的时代牺牲品,为此付出惨痛代价,可悲可怜又可卑。范进中举一文中,作者吴敬梓将矛头直指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指出科举制、八股文对读书人的独立人格和个性自由的扼杀。

3,对趋炎附势和庸俗势利的社会风气进行辛辣讽刺。文章全篇通过对比、夸张和讽刺的手法描写范进中举前后邻里乡亲以及老丈人胡屠户对他态度的变化来展现当时趋炎附势、庸俗势利的社会众生相。

同时由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这一现象反衬出封建科举制度对当时读书人荼毒不浅的社会实质,表现出作者对腐朽科举制下文人悲惨命运的同情、对畸形社会形态的无情鞭挞和辛辣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