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人文地理

 > 

今年是第几个植树节

今年是第几个植树节

2023-11-04 09:14:56 461浏览

植树节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节日,是一个具有环保意义的节日。植树的内容也比较单一,就是通过种植树木增加绿色植物,来激发人们造林的热情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用这样的方式来缓解每年砍伐树木对大自然造成的损害。

今年是第几个植树节

2023年是我国第45个植树节。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和植树月,共称为国际植树节。

第一个植树节是哪一年

我国第一个植树节是1979年3月12日。新中国成立后的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3月12号这天孙中山先生逝世的纪念日,确定这一天为植树节,一是从植树的季节考虑,二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一生提倡植树造林的功绩。

意义:保护森林,增种树木,每一棵大树的生长都对人类社会有相当大的积极作用,成群的树林能对生态系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植树节的由来

我国的植树节定于3月12日。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孙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他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4年11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7月,政府又规定将每年“清明”定为植树节。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

古代,并无明文规定的植树节

在古代中国虽没有国家规定的植树日,但一直保留着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古代人植树,是怎么干的呢?

先秦时期:“孟春之月,盛德在木”

《礼记》记载:“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早在先秦时期,就设有专门掌管国家山林的官员,此类官员称为“林衡”或“山虞”。《周礼》对这两个职位有明确的描述:“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令万民时斩材,有期日,凡邦工入山林而抡材不禁,凡窃木者有刑罚。”“山虞以时斩材,而林衡受法于山虞,以严其戒,一有不平,则计其守其之功过而赏罚之矣。”也就是说山虞职位较高,主要负责制定保护山林资源的政令,对树木的栽种砍伐进行决策。林衡职位相对较低,受山虞领导,主要职责是巡视山林,执行禁令等。

即使是在诸侯混战、四方割据的春秋战国,植树依然盛行。孟子曾经向梁惠王献策,五亩大的宅地,如果周围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何愁没有衣服穿?齐国名相管仲要求城民布衣利用房前屋后种桑麻,城墙周围种荆棘,以巩固城防,并有名言曰:“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不可以为天下王。”,可见其对植树的重视。“能树百棵使繁衮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意思是谁要能种一百棵树并使其长势繁盛,就可以得到黄金一斤,粮食八石的奖励。

秦汉:“陈、夏千亩漆……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在秦汉时期的壁画与画像石、画像砖中可以见到大量的树木形象。比如,秦都咸阳三号宫殿遗址中的壁画《车马图》描绘了两组林荫道。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T型帛画上绘有扶桑神树。尤其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下令在道旁植树。《至言》记载:“秦为邓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树以青松”,可见当时植树之盛。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载:“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萩;。”意思是拥有很多树木的人,财富可以与千户侯相比。

隋唐:“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

隋炀帝虽留下万世骂名,但非常重视植树造林。他爱酷爱种柳树,曾诏令民间每种活一棵柳树,就赏细绢一匹。

大唐盛世,草木繁茂也为这个伟大的朝代增添了亮色。唐代王公以下皆有“永业田”,相当于现代的“自留地”。在永业田里必须种上一定数量的树木。唐朝还规定,凡驿站与驿站之间,都要种上道树。开元年间,还下令各地在通衢两旁都种上各种树木,以荫蔽行旅。在唐朝的诗歌里可窥之一二。李白有诗“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杜甫云“奉乞桃树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白居易的。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李梅”。

宋元时期:“课民种树,定民籍为五等”

宋太祖赵匡胤下令,第一等种杂树百,每等减二十为差,桑枣半之。”他根据植树多少把百姓分成五等,并下令凡是垦荒植桑枣者,不缴田租。对率领百姓植树有功的官吏,可晋升一级。这就足见朝廷对种树的重视。北宋大文豪苏轼从小喜欢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树满松冈。”谪居黄州时在城东山坡开荒种地,谓之“东坡”,亲手种植了柳、桑、枣、栗等树,“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苏轼还把种树的实践体会写成了《种松法》,对于何时下种,何时采果,怎样育苗和管护等等娓娓道来。

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颁布《农桑之制》十四条,其中规定,每丁岁种桑、枣二十株。土性不宜者,可种榆、柳等。同时严饬各级官吏督促实施,如失职或审报不实,按律治罪。

明清时期:“凡民户有田者,须种桑麻”

明清时代,植树规模有更大发展。明太祖朱元璋,人称“植树皇帝”。朱元璋一登基就诏令天下:“令天下广植。凡民户有田者,须种桑麻,栗枣各二百株。”一家人家一年要种桑麻以及枣树各两百株,可见之多。诏令一颁布出去,仅金陵钟山等地就植桑麻五十多万棵。而后逐年递增,蔚然成风。到朱元璋退位时,据说全国各地栽种树木达几亿枚之多。

清朝前期,也要求地方官员劝谕百姓植树,禁止非时采伐和牛羊践踏及盗窃之害。鸦片战争后,一批有识之士提倡维新,光绪皇帝曾诏谕发展农林事业,兴办农林教育。

到了近代,也出现了一位“植树将军”冯玉祥。相传冯玉祥驻兵徐州时,曾赋时一首:“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由此看来,冯玉祥多么热衷于植树。

古今相通之处颇多,面对现代社会愈来愈严峻的环境问题,请大家以实际行动参加植树造林,为大地添绿吧。

民国时谷雨曾为植树节

民国建立后,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意识到。所以,民国政府下令,以清明节为植树节。在这一天,各地都会举行植树活动。而民间自发的植树造林,也多选在清明前后。

对于这些地方来说,每年清明节的植树,多是做做样子,并没有多少实际作用。后来,包括东北在内的一些省市就提出,植树节应根据各地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应拘泥于清明节这天。于是,有些地方就将植树节定在了谷雨这一天。

谷雨已经是4月底,哪怕是北方的边塞,天气也已经回暖,土地解冻。这时种下的树,存活率高,不像以往那么劳民伤财又一场空。正因如此,很多北方省市都陆续将谷雨这天定为植树节。而某些寒冷的北方边塞地区,更把植树节的日子再往后推,定在了5月1日。这么一来,植树才有实际意义。

“与树结缘”的佳话

“封山”

说起“大禹治水的故事,似乎家喻户晓。其实,大禹不但是一位治水英雄,而且还是一位护林专家。据《逸周书》记载,大禹在治水期间,为保护林木,曾向全国发布一道《封山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在那个年代居然有这种胆识,确实令人钦佩!

“庆功”

西周时,有位名将叫沙俊其,此人武艺高强,骁勇善战。他每打一次胜仗,就令军士“人种一树,以庆武功”——以栽树来庆功,古今尚无先例。后来,他连抓到了俘虏,也令他们去栽树,以至于他率领的军队形成了“庆功栽杨”的庆功习惯。这种习惯,影响颇远,许多诸侯国都效仿了这种一举数得、别出心裁的庆典形式。

“杏林”

晋代葛洪《神仙传》中载:三国时期,福建侯官(今福州)地区有位名医叫董奉,此人医术精湛,乐善好施,与张仲景、华佗并称“建安三神医”。董奉隐居庐山期间,常为附近百姓治病除疾。此人行医有个“怪癖”:治病不收分文,但患者须在其家房前屋后栽植杏树,标准是:重病患者栽5棵,小病患者栽1棵。几年下来,董家宅前院后出现了10万余棵杏树,成为一片杏林。春天时,董奉就邀来百姓共赏缤纷杏花;夏天时,董奉把甜杏摘下来卖掉,买来谷米赈济穷苦百姓。“君异(董奉的字)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在史籍中留下了“董仙杏林”的佳话。后世遂以“杏林”代指医生,并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满”等成语来称颂医生医术高超和高尚医德。

“柳官”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大力倡导绿化,而且亲手在柳州地区遍植柳树。他写诗自叙曰:“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手种黄柑两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一副亲历亲为的风范。此外,他还总结出了绿化的许多方法和技巧,“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这些经验之谈,今天读来,依然有指导意义。

与植树有关的诗歌

题张司马别墅

李频 唐

庭前树尽手中栽,先后花分几番开。

巢鸟恋雏惊不起,野人思酒去还来。

自抛官与青山近,谁讶身为白发催。

门外寻常行乐处,重重履迹在莓苔。

小 台

白居易 唐

新树低如帐,小台平似掌。

六尺白藤床,一茎青竹杖。

风飘竹皮落,苔印鹤迹上。

幽境与谁同,闲人自来往。

送陆鸿渐赴越

皇甫冉

行随新树深,梦隔重江远。

迢递风日间,苍茫洲渚晚。

题余尚书山居要术

宋  祖无择

张衡已作归田赋,氾胜仍修种树书。

愿借山居精要术,欲将嵩洛葺吾庐。

历阳十咏之九桃花坞

宋  贺铸

种树临溪流,开亭望城郭。

当年孟张辈,载酒来行乐。

斯人久埃灭,节物今犹昨。

看取不言华,春风自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