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传书典故源自哪里
“鸿雁传书”出自《汉书·苏武传》。源自苏武牧羊的历史故事,苏武对于始终将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自己对国家感恩的这样一种精神,放眼今日也是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的。
鸿雁传书典故源自哪里
“鸿雁传书”源自苏武牧羊的历史故事。苏武牧羊,可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其中包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怀而成为历代佳话。据悉当年汉昭帝派遣使者出使匈奴,向单于求问苏武等人下落,但单于诈称,苏武已经死了。
然而使者得到回报,知道苏武并没有死,于是反过来诈称说:“我们陛下曾经打猎的时候,捕获到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有一封书信,上面写明了苏武没有死,而是在某个湖边”。于是,匈奴单于无奈,放回了苏武。这便是“鸿雁传书”的典故出处。
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
汉武帝天汉元年,匈奴向汉朝求和,于是,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苏武接受任务以后,带着使团及丰厚的礼物出发到匈奴。不料,反复无常的匈奴单于不但不感谢,反而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投降。金钱、高官厚禄、冻饿折磨,这些都没能使苏武屈服,他坚决不投降。没办法,单于只好下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
并且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用意十分明白,单于是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覆盖。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充饥。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旌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夜晚睡觉时,他将旌节紧紧抱在胸前。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后来,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朝,还谎称苏武已经死了。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千方百计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你们匈奴既然要诚心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欺骗我们。苏武明明没有死。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信里说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呢?
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么可以欺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说了谎话,而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立即向汉朝使者道歉,并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
苏武回到了阔别二十年的京城长安,汉昭帝接见了他们,还叫他到先帝庙里去拜见汉武帝的灵位,并把那根光秃秃的旌节交还到汉武帝灵前。
后人对苏武的评价
苏武坚持不归降匈奴,甘心在北海这么寒冷又荒无人烟的地方牧羊,这样的行为为当时很多人所钦佩,尤其是投降的李陵。回朝后的苏武也得到了汉昭帝以及后来的汉宣帝的有待。
苏武在汉朝的荣誉和名节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要重要得多,从两次的自杀以及后来的顽强生存下来都可以看出。当初,苏武在得知张胜参与谋反失败后,就有了自杀的想法,被阻止了。在接受审讯前,为了保持气节,拿刀自尽了,把前来传唤的卫律吓坏了,立刻上马找来大夫。后来,苏武不管被置于怎样恶劣的环境,都靠着意志活了下来。
李白曾经作诗赞扬苏武在匈奴十几年都手拿使节,保持着汉朝的气节,面对荒芜人烟的牧羊之地,靠着仅有的冰雪和极少的野果坚持了下来,不怕吃苦。文天祥称赞苏武生前的忠贞到老都不失的气节,重视君臣之义,较之李陵苟且偷生的罪,苏武坚持不死也是功劳。
苏武是汉朝的忠臣,他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什么叫做民族英雄,不一定非要战死沙场,坚持不屈服,在异乡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坚守着那份忠心与气节。苏武牧羊的故事以及其中体现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